作者:刘怡,著名媒体人作家,先后供职联合早报 南华早报
4⽉月11日
一整个早上,我坐在一楼的落地窗前,看书晒太阳。窗户对着的是一个共用的庭院,邻居大叔正在不辞辛劳的伺弄他的小花园,爬起坐下的,他告诉我说,他晚上会去父母那里陪他们晚餐,然后叮嘱我说,如果你有什么东西要买,今天要记得去,因为接下来两天,镇上的商店是不开门的。
Kerstin送我的复活节小礼物,还有她特地赶来为我做的午餐
我正在琢磨我的午餐在哪里的时候,Kerstin⻛风火火的走了进来,她说她要去朋友那里,顺路来看看我,然後说,我来看看我唯⼀的客人,要不要来份scrambled eggs。我知道她住的地⽅在Wittenberg的城外,离这儿还有20多公里,顺路是顺不到这里的。明明⼼里都是感动,可是,什麽话我也说不出来,就默默的打开⼿机⾥的音乐,播放我们都爱的巴赫。
Kerstin⾄今还保留着她在北京工作时的外国⼈居留证。
Wittenberg离柏林100多公里,坐高铁45分钟左右。统计资料上说,2016年整个Wittenberg有4万多人 口,⼈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335人。但是,⼤家都说,⼈口还⼀直在减少,年轻⼈都愿意去⼤城市寻找机会。
这里年轻⼈确实不多,有点年纪的居民能讲英文的不多,能讲俄语的不少。1945年之後,Wittenberg⼀直有前苏联的驻军,因此,相应的还有俄国人的学校,俱乐部之类,这些驻军直到1993年才撤走。Kerstin跟我讲这段历史的时候,她说她出生在西德,对东德的这些历史知道的不多,是来了这里⼯作才知道。她说这些的时候,就像我认识的其他德国⼈一样,说到二战後的历史,语气总是淡淡的。
Kerstin Bode是我入住的旅馆的经理,她会讲流利的英文,不过,让我意外的是,第一次见到她时,她热情的⽤中文说,你好吗,她还告诉我,她会唱中文歌,接着就大声唱起《东方红》,我当时惊讶的不知道该用什麽语言来表达了。Kerstin曾经在北京工作过,她1991年来的北京,生活了三年,此後虽然没有再到过中国, 但是她说,她对中国人那时候的谦虚好学印象深刻,她很怀念那时候的北京,我说,我也怀念。
虽然是出门买个菜,经过的也是有七百多年历史的街区,想像当年Wittenberg大学城里,聚集了了众多思想家,大学者,他们大概也会在出门买菜时碰到彼此,闲聊两句吧。可惜我不会德语,无法跟这里的人闲聊。
今天开门的有超市,書店⾯面包店,狗粮店,还有两家可以打包外带的小食肆,不过,都是土耳其风味的,闻着都觉得油腻,这个时间还挑剔,是不是非常不合时宜。有一点我确实不太明白,眼镜店都还照常营业。狗粮店我理理解,但眼镜算生活必需品吗。街上还是有人在逛,天气好,人都很惬意。还有人在玩滑板,滑板应该可以算作交通工具,那就不违法。
市政厅广场上,马丁路德和Philip Melanchthon伫立在那里,各自沉思,一辆警车停在不远处,几个警察站在车旁闲聊。有人就悠闲的坐在旁边的长凳上晒太阳。正如政府要求的那样,两个人一起的,可以有,三个人甚至以上一起的,真的没有。父母亲带孩子的例外。当然,没有一个人戴口罩。從我來到現在,沒有看到过一 个人戴口罩。药房的橱窗里到现在还能看到有口罩摆在那里。
超市的供应很充足,除了厕纸的货架是空的,基本上应有尽有。购物的时候,彼此之间都刻意保持了距离,没有扎堆,也没有拥挤,如果不是手机不时有新闻推送,我都快忘了,现在还有新冠肺炎疫情这回事。
1502年腓特烈决定在他的首府设立一座大学,这是神圣罗马帝国境内第一座由一名君主,而不是由教堂设立的大学。从此Wittenberg吸引了许多知识分子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