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艺术是人民政协广泛凝聚共识的重要载体,有着得天独厚的引领和传播优势。今年以来,市政协文化艺术界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通过学习全国政协《关于加强和促进人民政协凝聚共识工作的意见》和市政协《加强和改进凝聚共识工作办法》,我们深刻感受到,凝聚共识不是一项独立的工作,而是一个系统集成、协同创新的过程,需要在学习、调研、协商议政、民主监督等政协日常工作的基础上,有更精准、更系统的机制设计。
下面,我代表文化艺术界汇报今年以来我们在推进凝聚共识工作上的“三个融合”和下一步工作的“三个设想”。一是把凝聚共识与界别学习相融合。文化艺术界充分利用政协学习大平台,积极参加政协组织的初心论坛、委员讲坛、“海聊”恳谈会、“学苑”等各类学习活动。同时,积极组织开展界别活动,虽受疫情影响,以文艺活动为主的界别交流学习大受限制,但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我们坚持以重大事项为关注、以凝聚共识为己任,将线下界别学习和线上交流相结合。比如,结合“四史”学习,参观“赵朴初书法艺术展”“上海工匠馆”等;基于艺术跨界交流,参加“花式海派评弹”“《王羲之》暨叶国辉交响作品音乐会”“存象——上海青年雕塑家邀请展”等文艺活动。另外,我们还与教科文卫体委员会联合开展跨界别活动,组织参观由市文联尤存委员策划的“召唤——上海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美术、摄影主题展”。
二是把凝聚共识与履职建言相融合。年初以来,文化艺术界与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共同筹备“推进文旅融合,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和国际文化大都市”常委会议,并开展议政调研,文化艺术界委员们积极参加实地考察、专题座谈及建言献策,在凝聚界别智慧的基础上,滕俊杰、王慧敏、厉震林三位常委在常委会上发表建言。提案方面,号召委员们群策群力,全力献计献策。如,今年2月新冠病毒爆发之初,金炜委员发起“关于如何改善医务人员职业现状,提升幸福感的建议”的提案,数十位委员联名,以高度的共识成为上海最早提出此提案的界别之一。为擦亮“上海文化”金字招牌,文化艺术界连续多年以界别名义提交“建设吴昌硕美术馆”提案,并在今年取得实质性进展。此外,文化艺术界委员多次发起联名提案,为挽救老字号文化品牌“曹素功”、保护“一江一河”海派遗存等献计出力。在方惠萍副主席的带领下,文化艺术界配合开展“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提案协商办理,与政府有关部门达成共识。文化艺术界还鼓励委员自发开展提案协商办理,比如陈海波、张国恩、李磊、江梅等委员再次自发走访调研“曹素功”,跟进了解挽救“非遗”品牌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在这些过程中,文化艺术界作为纽带,紧紧地将委员、政府部门和社会的共识凝聚在一起,汇成一股绳。
三是把凝聚共识与传播共识相融合。长期以来,文化艺术界围绕“打响上海文化品牌”持续奋斗,发挥自身优势,力推精品力作,引领思想潮流。继陈飞华、俞亦纲委员的《永不消逝的电波》《战上海》等舞台巨作继续在抗疫期间多轮上演、鼓舞人心之后,为献礼建党百年的重大项目推进,由市政协委员领衔打造的8K电影《贺绿汀》和致敬莫高窟保护者的沪剧电影《敦煌女儿》在今年8月和10月先后杀青。此外,今年抗疫初期,文化艺术届委员以“艺”战“疫”,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快速及时地创作了一系列作品,致敬夜以继日奋战在疫区一线的医务人员和工作人员。如5月份方惠萍副主席带队调研为抗疫一线全力以赴、甘于奉献的锦江集团之后,文化艺术界别十多位委员主动请战,高速度、高质量地制作了一部纪录片《一切为了白衣战士》,感人至深,广受好评。又如许忠委员携手上海广播电台和澳大利亚歌剧院交响乐团奏响钢琴协奏曲《黄河》,拉开了全球12小时音乐接力项目的序幕;陈海波委员举办《献给非凡的英勇——线上艺术作品展》;李磊、张国恩委员特别创作的《众志成城 天佑中华》《春秋鼎盛图》等画作;上海芭蕾舞团辛丽丽、吴虎生委员推出芭蕾舞新作《天使的微笑》、上海交响乐团周平委员推出“爱的致意”为主题的线上音乐会、上海民族乐团罗小慈委员推出《锦绣中华·共饮江河水》音乐会等,这些记录着爱心、热心、关心、暖心的文艺作品凝聚起人民群众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
凝聚共识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对进一步做好凝聚共识工作,我们有三个设想。一是创新活动形式,结合政协委员读书活动和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学苑·画出同心圆”活动,推出“民族脊梁”系列读书分享会,目前已进入筹备阶段。二是发挥文化艺术的包容性,进一步加强跨界交流,探索形成“文艺+”传播共识平台。比如借鉴疫情期间文艺与医卫的跨界融合经验,发展“文艺+科技”“文艺+教育”等模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凝聚正能量、传播正能量。三是献礼建党100周年,发挥文化艺术界的专业优势,筹备系列文艺活动,进一步做好凝聚共识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