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解封,只是中国疫情防控的阶段性成果。
解封之后,武汉人的“过早”又回来了。摄影/本刊记者 邱慧
作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重灾区,武汉的解封是否意味着国内抗疫战已接近尾声?公共交通、生产活动的恢复是否会影响当前取得的抗疫成果?《中国慈善家》就此采访了多位专家。
武汉各大社区或在4月解封
4月8日,武汉全市75个交通管控卡口、三大火车站、天河机场正式“解封”。全国多地对由武汉抵达的乘客做了明确的检疫规定。
根据相关政策,解封后武汉持有湖北健康码“绿码”的人员可安全离汉,规定时间内没有发热迹象的用户健康码才呈现绿色。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姜庆五告诉《中国慈善家》,持有“绿码”才能离汉充分说明武汉出来的人应该是安全的,各地政府应当对武汉疫情防控成果有信心。姜庆五同时提醒,各地对于由疫情高发地抵达的人群应当保持适度的警觉性,做好流动人群的健康教育与疾病监测工作。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刘远立认为,就目前武汉的防控成果及离汉条件和后续医学观察来看,由武汉抵达各地的人群携带病毒的可能性非常小。
刘远立强调,由于新冠病毒属于新发的传染病,当前医学对于病毒的传播规律、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播力等特点认识不足,仍需进一步血清学检测与病毒追踪调查。
无症状感染者给疫情防控增加了不确定性,其传染力尚不明了。尽管武汉已经解封,但各大社区的防控工作不解除,居民需遵循“非必要不外出”,武汉社区何时能解封也成为关注焦点。
姜庆五建议,疾控中心可在武汉社区居民中开展核酸检测工作,如果核酸阳性的比例很低或者没有的话,社区就可以解封,此后新冠肺炎即可被纳入常规性传染病监管体系。他预估,“若是再有两个星期,武汉社区没有更多病毒携带者出现,4月份之内武汉的大小社区就应该解封”。
群体免疫在武汉是否存在?
4月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接受中国国际电视台采访时指出,“武汉也许会成为中国最安全的城市,武汉人的‘群体免疫’可能已经存在。”但他也强调,目前这只是推断,还有待相关研究证实。
新冠病毒疫情发生后,“群体免疫”的概念最早由英国首相公开提出,英国、伊朗等国相继采取了“群体免疫”措施。
“当感染病毒的人越多,获得免疫力的人也就越多,当人口中约70%的人被感染并康复,疾病暴发的几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就是所谓的群体免疫。”国家卫生健康委专家组成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院感科主任吴安华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对这一概念如此解释道。
楚河汉街逐渐恢复往日的人流。摄影/本刊记者 邱慧
刘远立认为,尽管当前采取“群体免疫”策略的国家疫情防控情况不佳,但群体免疫力一旦产生以后,抗疫情能力就会较强。他指出中国针对早期疫情采取严防死守的策略,“群体(免疫)的脆弱性还是有的,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冷静地看到这个挑战”。
此前,多位流行病学专家公开表示武汉当前已经具备“群体免疫”,但香港中文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唐金陵认为“不太可能。”他对《中国慈善家》表示,武汉在疫情期间对市民采取了严格的“禁足”措施,人群免疫力远没有到能抵抗病毒再流行的程度。
他担忧,此次疫情里整体人群的抵抗力没有上来,如果国外疫情肆虐,且短时间里难以控制,中国则有极有可能成为免疫力洼地,受他国疫情影响,病毒将在国内再次传播。
解封只是阶段性胜利
采访中多位专家表示,对中国而言,境外输入病例的风险正在迅速加大。官方数据显示,截至4月8日24时,中国累计境外输入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103例。
唐金陵表示,“我们现在仍要绷得很紧,不能说武汉解封了就结束了。”他坦言,由于部分发展中国家没有新冠病毒的检测能力,病人数量比公开的数字要多很多,这需要中国对入境人群严控,“如果没有足够的警觉和防控,随时可以再来一个武汉”。他同时表示,“如果没出过国,也没经过接触过入境人群或者新冠患者,基本上大部分人是安全的。”
刘远立也认为,武汉解封并不意味着中国抗疫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成果” 。他指出,复工复产以后,区域性的偶发病例在所难免,只要对出现的病例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酿成疫情再爆发的可能性不太大,中国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外防输入、内防反弹。
此前曾有观点认为,病毒的传染性会随着气候变化而改变。刘远立对此存疑,“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个病毒的传播能力、毒性致死率会随着气候变化而产生大的变化。”
作为公共卫生专家,刘远立更担心病毒一旦发生变异,即使新冠疫苗上市了,其有效性也受到影响。他认为不能对病毒掉以轻心,存在侥幸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