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致敬仁心 因爱共生”公益论坛,暨“陈春花知识实验室”向“一健康基金”捐赠仪式,在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举行。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BiMBA商学院院长陈春花,在疫情期间推出义卖课程《化危为机》,与各企业共同筹集了403万善款,捐赠给设立在上海复旦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下面的专项基金——一健康基金,用于支持病毒疫苗的研发,以及鼓励疫情前线的医护人员和科研工作者。
论坛讨论
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玉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副院长、援鄂医疗队领队朱畴文等医务工作者畅谈了他们对后疫情时代的生活思考。
凭借着“硬核”发言走红的张文宏医生,在疫情发生后临危受命,担任上海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带领医护人员冲锋一线。他也是一位接地气且有感染力的科普专家,只要一开讲,便是“金句”频出。论坛上,张文宏笑说,自己到处东讲西讲,不想管他人如何揣测,但永远秉持善意。而医学不只是科学,还是一个社会事业,需要整个社会支持,需要基金的赞助,才能有发展。
“硬核”医生张文宏
“1927年颜福庆老先生留学回来到处筹措资金,建立了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前身),在此之前我们都没有教学医院。许多知名医院的最初,都是在一个个基金会支持下得以建立发展。和颜福庆老先生、闻玉梅老师这样的人比起来,我做的一切都不值一提。而社会上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让大家把钱拿出来支持医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前段时间,张文宏医生的吃粥还是吃牛奶发言,惹来了不少争议,他在论坛也回应:“前几天我看到了颜福庆老先生的毕业论文,他在耶鲁的毕业论文居然是结核病,这个病到现在都没有结束。闻玉梅老师做的是慢性乙型肝炎研究,是肝炎病毒。所以大家就知道,只要涉及到传染病,这些医生的视野一定会超出疾病本身。那么有时候我说说吃粥还是吃牛奶的问题,大家不用奇怪,这就是一种健康的精神,需要整个社会一起参与的。今天上午我们和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对话,如何回归常态生活,美国也要回归常态。美国病例数还是很高,他们就搞不清楚为什么中国说没有就没有了?这并不是说我们的整体医疗水平就超过美国了,而是我们全民参与了。说隔离,我们就隔离了,说继续在家闷两个礼拜,就闷两个礼拜。大家搞清楚了没?这就是一个全健康、一健康的理念,是每一个人都参与了这场与疾病的斗争。”
张文宏说,这次支援武汉,他唯一一次掉泪,就是在机场为医护人员送行,“全是90后,甚至是95后的孩子,我自己也有90后的孩子,在机场里,有的父母追着给他们喂一口饭。医护人员奋不顾身地往前扑,我们后方给他们一切所需要的补给。上海的这支医疗队,所有装备从家里带过去,瑞金医院前去支援的医生,装备是用直升机送过去的。”
张文宏提醒,中国逐渐回归常态,但现在要面临的是将来全世界重新开放以后的输入性病例。“最终解决这个问题要靠科学,‘一健康基金’就是做科学。我们的医护人员很可爱,但打仗不可能每次都靠肉搏,最终还是靠科技。我们的药物筛选平台有没有做到世界一流?病毒学研究有没有世界一流?疫苗研发有没有世界一流?还有救治方面、公共卫生预警平台方面,数据追踪方面……这些都还没有结束。今年6、7月份输入性疫情仍然会来,上海的科研支撑是重中之重。公共卫生体系是靠大家的点滴堆起来的,不是光靠我们医生的肉体,把我的肉堆在这里都卖不出多少。所以在这里感谢给‘一健康基金’捐赠的所有企业家。”
中国的社会生产正在逐步恢复常态,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保有怎样的生活的态度?张文宏医生引用了习近平主席的一句话“全球是个共同体,只要有一个国家没有结束抗疫,实际上中国就没有结束。”
张文宏医生说:“中国能控制住,一方面是我们国家在各个方面大家群策群力,从政府到民众。但另外一方面我们国家也很早就看到,武汉如果不控制好,将来如果有10个武汉同时发病,我们会怎么办?这是非常艰难的,所以政府党中央作出的决定就是举全国之力,武汉安定了,湖北就定,湖北定全国就定,这个政策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合理的。虽然在这次疫情中,全球采取的方式是一模一样的,但每个国家国情不一样,不同国家执行程度有限。”
“但我们也面临着新常态,为什么说新常态?因为一旦世界重新打开,人家也新常态,别人的新常态跟我们不一样,可能继续有不少的病例。所以当输入性的病例增加时,我们不要去怪别人,这种新常态是没有办法的,要学会与病毒共同生存。最好就是通过非常强大的公共卫生体系、科研的支撑,在全球范围内尽早一起把疫情给控制住,我相信这个时间点不会太远。大家应该有信心,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熬过去以后,后面一定生活也会更加美好。”张文宏医生说。
一张很暖的照片
亲历武汉战疫的援鄂医疗队领队朱畴文院长分享了一张很暖的照片,讲述了“落日余晖”这张照片背后的感人故事。
“落日余晖”
3月5日下午,医疗队的27岁医生刘凯,陪87岁的王欣老人去做CT检查。在结束检查回病房的途中,刘恺问老人,想不想留下来看一看夕阳。老人说想,于是他们两人就静静地看了一下夕阳。陪同他们做检查的一个大学生志愿者甘俊超,随手拍下了张照片。
朱畴文院长说,当他看到这张照片时,就知道一定会“火”,因为这张照片直击人心。“我们医院平时很少做宣传的,一直比较低调,但这次宣传了这张照片,实际上不单单是为了宣传中山医院,绝对不是,也不仅仅是为了宣传我们的医疗队,而是想通过这张照片反映人间的大爱。这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被挖掘出来的,来温暖更多的人,尤其在疫情还没有最后得到阶段性胜利的时候,有这么一张照片,实际上也预示了很好的希望。”
“我们医院去了30名医生、100名护士,这些医护人员在上海也没有经过严格的传染病方面训练,只不过在出发前进行了培训,到那边在岗培训。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我们必须进去。2月11日这位老人就转到我们病房了,那时候是应收尽收。老人家来得时候,家人也都被隔离了,没有陪护也没有其他补给。所以他在病房不吃东西,他说不吃东西是为了不拉不撒,为了减轻我们的负担。我们的医护不仅要帮他治疗还要帮他生活下去,护士长给他喂饭、让他喝水、帮他擦洗换衣。老人恢复后,知道我们医疗队要撤回上海了,他就一定要给我们演奏一曲,还很不好意思说很久没练,都走音了,但我们每个人都能感受到他的想法。”
朱畴文院长说:“医生的仁心在对患者的关切里流淌,仁心不是简单的良心和同情心,而是在热爱专业基础上,对医学和医术孜孜以求的仁术之心。你光讲大爱,不够的,我们是医务工作者,必须讲专业,只有把专业和对人的爱结合起来,我们才能够取得成功。所以这一点对所有人来说都是有共鸣的。”
危中求机
疫情来临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巨大,无数企业受到冲击。中、小型企业如何度过这段危机时刻?陈春花院长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企业想活下去,有四件事比较重要。”
“第一,尽量保有现金流,一些企业活不下来,主要是现金流断了。当现金流外部输入不够多的时候,就是内部要不断的想办法降成本。所以我在写新书《危机自救:企业逆境生存之道》里面写到,要挑战极限式的降低成本。不该花的钱一定不花,亏损的业务一定停下来不做。”
“第二,要恢复到和顾客相关系的业务活动当中去,想办法能贴近顾客的变化,然后来解决它。比如现在就派你去当一个小餐馆的老板,你打算怎么做?也有方法,因为中国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我们的物流体系是很完备的。如果你现在是一个很小的餐馆,哪怕大家都不能来店里消费,你还是可以借助于物流送出去。所以核心还是在于你能不能够尽快恢复和客户之间的互动和关联。”
“第三,抱团,产业上下游之间互相要支撑。有能力的企业,就帮帮它的上下游,没有能力企业就想办法调整成本空间。”
“第四,是企业家的意志力,你愿不愿意在这个特殊时期出来、担当起来,跟你的员工去一起扛,愿意与整个危机去斗争,其实跟企业家有很大的关系。这四件事能做到,还是可以熬过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