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余晖
今天的话题,是农业。
据央视报道,1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胡春华在京调研畜禽种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并出席专家座谈会。
他强调,大力开展种业“卡脖子”技术攻关,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这次座谈会,意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
在去年年底,中央曾接连召开了两个非常重要的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
这两次会议,农业都被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大批洋种子渗透到我国田间地头
可能有些读者有疑问,作为农业大国,我们在农业方面究竟有什么忧虑?
“农业方面,很多种子大量依赖国外,农产品种植和加工技术相对落后”,习近平在2020年9月出席科学家座谈会时曾这样提到。
说白了,在种子来源上,中国部分农产品需要大量进口外国种子,被外国“卡着脖子”。
这样的事实,我们从各方媒体的报道中也能得以佐证。
2020年11月,《瞭望》新闻周刊曾报道,受种业入门门槛较低、科研与市场脱节、管理制度落后等影响,目前仍面临模仿抄袭成风、种子企业小而多小而散、“洋种子”威胁加剧等多重困境,卡脖子隐忧渐显。
在环球网的一篇报道中提到,近年来,国际种业巨头持续加快在中国本土深耕布局,控制我国种业市场来势凶猛。
包括全球种业前十强在内的70多家国际种企进入中国,大批“洋种子”渗透到我国田间地头。
到底如何依赖国外?
在2020年9月,曾有媒体报道,美国先锋公司选育的杂交玉米种子“先玉335”是东北、华北玉米产区种植的主要玉米品种,在部分地区已成第一大品种。
甚至有的东北育种工作者自嘲:“我们不用搞育种了,一个’先玉335’就够了。”
蔬菜种子对国外的依赖更显严重。辣椒、洋葱、胡萝卜、茄子、番茄、马铃薯、西兰花等,不少都是洋种子长成的。
中央明确:要打翻身仗!
农业,关系着中国人的饭碗安全,也是观察大国领袖治理经济的独特视角。
种种迹象表明,农业的上述问题,已经引起了最高决策层的高度关注。
2020年12月16日至18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举行,这次会议明确了2021年的8个重点任务,其中排在第五的是“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提到,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会议提到,要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加强种子库建设。
这句话背后的信息量,很大。
十八大以来,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层面提到解决种子问题,这是首次。
紧接着,2020年12月28日至29日,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举行,规格颇高,七常委悉数出席。
在这次会议上,最高决策层直陈,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推进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些布局已经渐次展开。
在1月12日,胡春华先后去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调研国家肉牛遗传改良中心、全国种公牛联网实时监控中心。
一个背景是,我国畜禽种质资源长期依赖“洋种子”。
安徽农业大学教授陈宏权曾对媒体介绍,以生猪为例,我国商品猪种质资源多从欧美等地引进,而引进后选育没有跟上,生猪产业陷入“引种-退化-引种”的循环。
在这次调研时,胡春华强调:
要开展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收集
加快布局建设种质资源库和保种场,强化畜禽种质资源遗传材料保存和活体保护,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要大力推进畜禽种业科技自主创新,启动实施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选育一批优势特色品种,提升核心种源自给率
中国粮主要用自己种
“我国种业自主创新确实与发达国家有差距,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确实会影响农业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
2021年1月,履新不久的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曾接受媒体采访。
他说,将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保持水稻、小麦等品种的竞争优势,缩小玉米、大豆、生猪、奶牛等品种和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就在1月13日,中国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司长曾衍德对外披露了详细布局。
他说,将重点抓好种子资源库和种业基地建设,抓好国家现代种业基地建设,继续提升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基地建设水平,高质量打造国家南繁硅谷等种业基地。
同时,加快启动实施种源“卡脖子”攻关和新一轮畜禽遗传改良计划。
解决好种子这个“小”问题,折射出新起点上以新发展格局应对世纪变局的大战略。
总之,要确保中国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资料 | 新华社 人民网等
校对 | 罗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