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心理师姜长青认为,根据被困矿工传回来的纸条判断,他们处于和外界可以沟通交流的状态,可初步判断,这些被困矿工目前尚未出现心理创伤。
1月19日,山东栖霞金矿事故第九天,井下有22名被困矿工,救援仍在继续。
现场医护人员表示,已向井下投放4次营养液。医护人员与井下沟通了解到,原先有一两名矿工昏迷,现在可以行走;一名头部受伤的矿工通过消毒和纱布包扎,情况有所改善。
据新华社19日报道,今日午间,重症医学、营养、神经外科、职业病与中毒医学、心理干预等5名国家级专家赶赴当地,强化救治力量。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心理师姜长青认为,根据被困矿工传回来的纸条判断,他们处于和外界可以沟通交流的状态,可初步判断,这些被困矿工目前尚未出现心理创伤。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则表示,当人长期处在狭小黑暗的潮湿空间里,且精神处在慌乱状态下,身体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
目前心理干预的首要工作,是稳定被困者的情绪。“可以传递一些家人的书信、照明类的装备给被困者,让他们不要放弃,清楚外面的救援工作正在开展。” 张纯说。
▲3号钻孔开始投放手电筒、营养液、药品、纸笔等物品。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金矿事故致22人被困 救援队紧急钻孔救援
1月10日14时许,山东五彩龙投资有限公司栖霞笏山金矿发生爆燃事故,导致井下22人被困。救援人员决定在现场打四处钻孔,用于救援。
17日14时许,事故发生第7天,救援人员打通一条从地面至被困工人所处巷道的钻孔,通过敲管方式试图联络被困井下近700米处的工人。
据当日现场指挥部消息,通过最新打通的救生孔,救援人员以敲击的方式,初步确认听到井下传回的敲击声。烟台市政府安委会副主任、应急局局长孙树福表示,通过敲击钻杆,听到井下有敲击声回应,最多时收到9声回击,可以初步认为有生命迹象。
17日22时许,3号钻孔开始投放手电筒、营养液、药品、纸笔等物品。等待35分钟后,救援人员拽出钢丝绳,补给全部被取走。
▲井下传回的纸条。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18日凌晨,新京报记者从山东栖霞金矿爆炸事故现场救援指挥部获悉,救援人员已与被困工人取得联系,井下有人拉拽伸入钻孔的钢丝绳。随后,井下传回纸条。
纸条内容显示:“我们在井下22人,井下五中段现有11人,六中段1人,另有十人情况不明。现在大家体力透支严重,急需感冒药、止痛药、医用胶带、外用消炎药。另有三人有高血压。”
另一张纸条上则写道:“急需降压药,我车上有两种,请把药带下来,由于井下空气不流通,炮烟浓度大,现在井下水特别大,望救援不停,我们就有希望,谢谢您了。”
▲栖霞金矿投放给养被取走。来源:央视新闻官微
被困人员靠泥水为生,现已投放4次营养液
1月18日,山东栖霞金矿又一救生孔打通。救援指挥部根据被困人员手写的求生纸条,安排往井下输送营养液。
18日下午,现场营养专家程振倩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输送营养液前,这些被困矿工一直靠喝泥水为生,“他们平时每天喝一斤左右的泥汤水,然后也能排尿一斤左右,说明他们不是绝对的空腹。”
程振倩告诉新京报记者,这些矿工一周没有进食,只喝一点泥汤水,大部分营养素是缺乏的。“泥汤水里会有点水和矿物质,这个时候要给他们低浓度的、少量的进补营养制剂。”
▲救援队安排营养专家补给营养。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程振倩表示,首先他们投放了10瓶100毫升的糖盐水。“17日已经投放了100瓶营养液。平均每个人在1800毫升左右,有600千卡左右的热量补给。加上一些盐水,矿工(坚持)20小时左右是可以的。”
此外,由于被困矿工体质较弱,18日,现场的营养专家考虑第3次投放营养液。“我们(18日)下午会再投放胃药和眼药膏,因为下边有烟雾。” 程振倩说。
19日,救援现场的医疗救护人员表示,已向井下投放4次营养液。
此外,医疗救护人员通过与井下沟通了解到,原来有一两名矿工有点昏迷,现在可以行走;一名头部受外伤的矿工通过消毒纱布包扎,情况有所改善。医疗救护人员还透露,井下有一名矿工比较有经验,此前他对大家的疏导很重要。
据新华社报道,19日午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应急办公室负责同志带领5名国家级专家赶赴当地,强化救治力量。国家级专家组由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天坛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北京安定医院的重症医学、营养、神经外科、职业病与中毒医学、心理干预等专业5名专家组成。
▲救援现场。来源:央视新闻直播截图
被困矿工与外界交流,初判尚未出现心理创伤
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则表示,几乎所有的被困矿工都会出现一定层面上的心理问题。在狭小黑暗的潮湿空间里面,人处在慌乱状态之下,身体会出现一些应激反应。比如因为肾上腺素分泌旺盛,心脏泵血能力增强,会导致流血加速,不利于伤者的伤口愈合。
“矿难发生时,矿工大多数处于震惊的状态,随后容易产生愤怒的情绪。”张纯说,当情绪压力到达了被困人无法承受的地步时,被困人容易开始心理攻击自己,出现自愧、自责甚至自罪的情绪,还有一些矿工可能产生焦虑、暴躁、恐惧等情绪。
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心理师姜长青告诉新京报记者,根据被困矿工传回来的纸条判断,他们目前处于和外界可以沟通交流的状态,可初步判断被困矿工尚未出现心理创伤。
姜长青表示,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人的应激反应容易进一步发展成急性应激障碍。出现急性应激障碍症状的人通常会出现两种状态。一种是兴奋状态,表现为话多和兴奋躁动。另一种是抑制状态,“就是不吃不喝不睡的这种状态”。
“处于这两种状态下的患者一般无法与外界进行正常交流,目前他们能够与外界沟通,可以初步判断未达到急性应激障碍阶段。”姜长青说。
▲救援现场。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为预防创伤后应激障碍,后续需持续心理干预
张纯认为,目前心理干预的首要工作,是稳定被困者的情绪。“可以传递一些家人的书信、照明类或者其他提供能产生心理保障的装备给被困者,让他们不要放弃,并清楚外面的救援工作正在开展。”
姜长青也提到,目前除了提供被困人员基本饮食的保障外,及时告知被困人员救援进展也很关键,“让他们知道救助到了什么程度,他们心里也大概有个数,有助于安抚他们的情绪。”
湖北宜昌市精神卫生中心心理医生刘陈介绍,灾后心理创伤分为两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急性应激障碍,这种一般出现在刚被救援出或是被救出后三个月内。第二个维度是创伤后应激障碍,主要表现为被救援人员获救后短时间内一切正常,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3个月或者6个月以后,他们脑海中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出现过往记忆。”
姜长青表示,在救援过后应持续对被困人员进行定期心理干预,预防他们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并且在后期心理治疗中,让他们学会接纳自己可能出现的各种情绪。
▲救援现场。来源:新京报我们视频截图
对于救援中和救援后的心理干预的意义,张纯认为,救援过程中稳定被困者情绪的目的,主要是给等待救援者希望,停止或减轻延缓等待救援者的心理伤害。救援后的心理干预主要是要提高被救援者的生命品质,帮助其尽快地与过去和解。
“这两种心理干预都是为了保全生命,让他们能够尽快重新开始生活,避免之前受到的伤害泛化。找到排解的出口,这就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止血和清创,”张纯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思雅 彭冲 齐超 实习生 谢婧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