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吴为)近日,“敦煌万亩沙漠防护林被毁”事件引发关注。1月28日,在生态环境部举行的例行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刘友宾回应称,现场调查工作已经基本结束,若存在失职失责问题,将依法依纪严肃问责。
他介绍,媒体报道敦煌公益防护林遭砍伐问题后,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孙金龙书记、黄润秋部长第一时间作出批示,要求迅即组织调查组赴现场查明情况;由副部长带队,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办公室已赴事发地开展现场调查。
调查组充分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等科技手段,综合运用现场勘察、走访问询、调阅资料、座谈交流等方式,对有关问题逐一进行调查核实。
刘友宾表示,下一步将按程序向甘肃省反馈调查核实情况,并向媒体公开。如发现存在明显失职失责问题,将督促甘肃省有关方面进一步调查核实,厘清责任,并依法依纪严肃问责。
敦煌阳关林场是否存在“剃头式”砍伐?林场防护林面积究竟有多大?葡萄园是如何产生的?针对调查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敦煌市有关负责人回应新京报记者称,阳关林场已经利用的土地是1万3千多亩,防护林面积6979亩。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林场根据当时相关政策,即提出了“以林护果,以果养林”的发展思路。
他称,根据所了解的甘肃省、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草原局的相关调查,阳关林场没有大片砍伐青壮年林木的情况。
该负责人同时坦承,近年来,有关企业建设葡萄园时,敦煌市林业局对其实施方案的审批,确存在与发改部门立项不符的情况。
焦点1
林场的防护林面积到底有多大?
新京报:在报道中,阳关林场的经营面积为2.57万亩。敦煌市自然资源局(敦煌市林业和草原局)相关资料称,2019年阳关林场生态林面积1.33万亩。
同时,酒泉市政府网站发布的一份关于中央第七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群众信访投诉环境问题查处情况的文件也提到了防护林面积13300亩。而甘肃省调查组回应媒体社会时称,阳关林场区域内现有防护林面积6979亩。请问,防护林面积到底是多少?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林场是一个基层单位,包括林场基层管理人员和主管部门,对土地的属性不是很清楚。实际上林场有这么几个数字:总的行政区域面积,也就是经营管理面积是2.57万亩。按照自然条件分成两块:已经利用的土地在它的西南,未利用的土地大致在林场东北片区。已经利用的土地就是1万3千多亩。
你刚刚说的酒泉市政府这份情况通报,过去也是自下而上报上去的,也没有经过认真核查。大家对1. 33万亩表述的理解,也是基层管理粗放、工作不严谨造成的。
根据相关部门已核查到的资料,防护林面积6979亩,葡萄园是3704亩,建设、水利、交通、河道沟渠和企业厂部等用地是2433亩,这三块合下来是1万3千多亩。过去的概念有点混淆,甚至有的人把2.57万亩也理解成林场的土地。实际上林场已利用的土地是1万3千多亩。
新京报:除了6000余亩防护林外,其余面积都是什么?这6979亩防护林何时形成的,中间有没有林地面积减少的情况?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我们现在能够查阅到的相关资料,比较精准的数据是从2000年起。当时的防护林面积大约6500亩左右。应该说,我们通过卫星遥感资料的比对分析,这些年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这次调查组通过高清遥感卫星测算、无人机飞测,是6979亩。从2000年到现在,防护林面积是大致稳定的。有人问,在这20年中,你们没有植树吗?其实,土地和水资源的限制,也对林场面积的发展进行了制约。现在林场主要的任务是更新、改造、管护的问题。
焦点2
葡萄园为什么出现在林场,且面积不断扩大?
新京报:从调查组回应看,从1999年到2009年,果园面积从2688亩增加到4452亩,后又增加到2019年的4706亩,这些果园用地的增加是哪个单位批的?在阳关林场种植葡萄符合国家规定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阳关林场从建成以后,有一个保护生态和职工生活和生存发展的问题。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林场根据当时相关政策,就提出了以林护果,以果养林的发展思路。1963年建场当时主要是营造防护林,防护林造起来把风水挡住,就面临着管护资金从哪里来,职工生活怎么保障的问题。所以当时提出以林护果,以果养林的发展思路是符合政策规定,也符合当地实际状况的。
除了上述数字,我们还查到了葡萄园的占地数字。根据老百姓的承包合同,目前葡萄的种植面积就是3704亩。如果到现场实际测量是4394亩。差别在哪里?因为承包的时候没有算道路、沟渠、田埂这些面积。
新京报:在甘肃省的回应中提到,2012年,承租林地的敦煌葡萄酒业公司通过残次林改造,新建葡萄园地400亩。请你介绍下承租、改造的过程。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当时企业经过发改部门立项,提出建设敦煌阳关沙漠生态观光项目。2004年4月份,敦煌市政府批复了建设敦煌阳关沙漠森林公园,同意将阳关林场北面2000亩林地出让给敦煌葡萄酒业公司,建设观光、旅游、科研为一体的植物园。2007年6月份,阳关林场就和葡萄酒业公司签订了林地承包的协议,由公司对承包的林地里的残次林进行改造,保证原有的林木数量不减,加强保护利用。2012年,敦煌林业局正式批复了公司建设沙漠森林公园的实施方案。
2012年至2013年,公司先后4批次对承包地里枯死、老化的残次林进行采伐和更新。大致伐了4次,退化枯死的树伐了一部分,也进行了一些更新。总共栽了167亩地的枣树,种了400亩葡萄。
新京报:这400亩葡萄园是立项时就同意企业建设的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企业执行协议的过程和当时的立项还是有一点出入。400亩地种了葡萄,这在协议中是没有的。协议里没有,政府批文里没有,他们和林场签订的协议里也没有。但后来它建设沙漠森林公园的方案是有的。当时敦煌市林业局就批了。
新京报:也就是说敦煌市林业局在批企业的实施方案时,突破了发改部门的立项内容?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可以这样说,林业局对项目批复、监管造林实施的过程和协议不符了。
新京报:葡萄种植,在生态上影响防护林的生长吗?有关媒体报道中提到的冬春季节大风天气频繁,不仅人为制造了大面积沙尘源,还加剧了林地土壤风蚀,这个情况存在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葡萄面积基本是稳定的。关于防护林,西北防护林的建设,一般分三个层次,一个是在绿洲外围有固沙阻沙林带,绿洲边缘是防风固沙林,绿洲内部是农田防护林,一般是网格状,葡萄是三个林带中间种植的。
在西北地区,因为水资源紧缺,我们这很少有成片种植防护林的模式,我们常年平均降水量不到40毫米,所有的树林都需要用水灌溉。所以我们大部分的作业模式是在外围固沙阻沙、边缘是防风固沙,在网格内就种植的是葡萄。灌溉葡萄的时候也把防护林灌溉了,这样提高水的利用率。
新京报:那么这些年来敦煌的环境是恶化了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从我们这几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看,以及近几年的气象环境监测看,我们的空气优良天数是在增加的。PM2.5和PM10的浓度是下降的。在整个敦煌区域内,从监测数据看,环境在不断改善。
焦点3
公益林为什么从国家级降级到省级,相关保护有没有打折扣?
新京报:有关媒体报道中说,阳关林场1万多亩林木都属地方公益林,正在重新申报国家公益林。为什么国家公益林会变成地方公益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从来没有1万亩公益林的说法。2004年国家开展公益林划定的时候,阳关林场认定为国家公益林的只有5500亩,这是非常清楚的。
这5500亩公益林变成地方公益林,是2013年我们根据国家认定公益林的有关规定执行的。国家有规定,林木质量不高就要退出,省林业厅同意退出国家公益林成为地方公益林。
这其实我们是“吃亏”的,国家公益林国家有补贴。但我们林业部门是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向上级界定了我们林地的状况。
新京报:变成地方公益林,管护的标准是不是也降低了?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管护标准是一样的。只是国家公益林能享受国家的补贴。
新京报:有关报道中提到国家规定要立碑保护公益林,而在林地没有这样的标识,这是什么情况?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原来场里有几处国家公益林的标识标牌,后来变为地方公益林后,林场认为不是国家公益林了,就把国家公益林的标识去掉了。不是说有人要查我们,我们就弄掉了,不是这个情况。
焦点4
阳关林场有没有“剃头式”砍伐?
新京报:报道称,大片正值青壮年的树木像遇到推剪一样,一棵不留地被推倒,上万亩林子被“剃光头”。这个情况属实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对这个情况,甘肃省调查组进行了调查。报道中照片的树桩子,树是怎么伐的,我们都弄清楚了。媒体刊登砍树现场事件,是阳关林场姓张的农户,树在他葡萄地的西侧,这个树已经枯死了。砍伐是林场做的,这个砍伐是残次林进行更新、改造的零星砍伐。
新京报:能介绍一下调查组是怎么调查的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调查是现场核实。由甘肃省、生态环境部、国家林业草原局等组成的调查组进行了调查,调查组成员走到图片中反映的地方,先后用4个大半天时间,基本把林场的林地范围走完了。另外,调查组通过无人机飞测等手段进行了认真地核查。
调查组还查阅了我们这些年林木采伐的相关资料。2012年至2020年,阳关林场共向林业部门提出办理29份采伐证,大致采伐了枯死病态的树木8000多棵,大概是105亩。我们这9年新栽植的梭梭、沙枣等树木6000多亩,有一些由于未成林就没有算到前面的6979亩的面积里。
新京报:也就是说砍的树没有大片的正值青壮年的树木?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砍伐的树林大致有3种。一种就是残次林更新,树林已经有50多年了,在敦煌活这么久很不容易了,有的树林枯死了。二是有些病害非常严重,为了让病害不扩散,伐掉了。三是林场实施重点项目,兴修水渠、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个别地方有林木采伐。
如果不是有老死病死的树木,采伐一定是第三种情况。但是,无论是哪种情况,采伐一定是由林场申请,再由林业部门勘察核实的过程。
焦点5
阳关林场在管理上出现了什么问题?企业利益如何与群众利益及生态环境要求产生分歧?
新京报:调查组称,阳关林场管理比较粗放,日常工作存在薄弱环节,涉及林木抚育不规范。那么,是否存在放弃护林以致林木渐死的情况?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客观地说,林场管理不到位的问题、抚育工作不够深入扎实的情况,是存在的。比如说,可能有一些没有及时落实的浇灌溉、病虫害防治等工作,日常的巡查管护不到位。比如报道中反映的烧树的问题,我们现场核查中也发现了。
当地老百姓种葡萄,地里面有杂草,秋收后葡萄的秸秆,虽然我们也建立了深加工企业,上门收秸秆,但还是有一些农户采取烧的办法,有时让路边的树木熏黑了、烧焦了。这些情况近年也有群众举报,森林公安部门也有处罚。
到现在,没有发现为了种葡萄,造成的抚育不规范的情况。可能存在抚育不规范,造成防护林整体状况有下降。
新京报:调查回应称敦煌飞天公司自身发展利益与群众利益以及生态保护要求的分歧越发突出,具体是什么分歧?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飞天公司是兰州的一家企业,2001年来到敦煌阳关。阳关有地下的泉水,是常年流动的。而虹鳟鱼喜欢在高寒、水流动的地方生活,这个老板2006年就开始养鱼了。后来他又搞了一些简单的旅游设施。他在2007年和2011年也先后私下从阳关林场承租了3000亩林地。后来环保督查发现问题后,2017年就把3000亩林地和敦煌葡萄酒业2000亩林地收回了。
飞天公司和敦煌的矛盾分歧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第一,它对我们纠正我们过去的行政过错一直不接受。过去存在过分强调经济的问题,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当时政府和部门确实违规出过文件,给了些不切实际的承诺,包括当时批的土地,包括水务局做了水资源利用的违反政策的承诺。后来各项政策执行得越来越规范了,我们就要纠正我们的过错。当时很明确,错了要改,要是在纠正的过程中给你造成了损失,我们可以补偿。企业一直对我们纠错不接受。第二,我们纠错的过程中,他提出了天价赔偿的无理诉求,飞天要求政府赔偿14亿。这个问题我们的态度是依法办,后来在我们引导下也进入了诉讼程序。第三就是对自身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实拒不整改。
新京报:那因为企业用水、养鱼等问题,对防护林产生破坏了吗?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最大的问题是他养鱼的过程中违规建设了一些水利设施。本来水资源就紧缺,这就造成水资源更加紧张,并且企业还想独霸水资源。同时,他养鱼的位置也就在阳关林场水的上游,他建了2个小水库和十几道拦水坝,就把水截断了。水库防渗条件又很差,连渗透加蒸发,浪费的情况很严重,几次因为水的事和老百姓发生冲突。
新京报:这些问题目前解决的进展如何?
敦煌市有关负责人:水库和水坝截断的事,在去年第二轮中央环保督察时,交办的任务是非常明确的,到现在他还拒不整改。我们现在采取了措施,基本水道疏通了。按照要求,2021年6月份以前,我们要彻底整改这个事情。
新京报记者 吴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