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与歧视不是应对病毒的应有姿态,团结和包容才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武器。
7月25日,在广州从事汽修工作的叶师傅和同事驾车前往郑州,成为志愿者。5天里,免费维修了约400辆被水泡坏的车辆。返回广州后,因去过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叶师傅被医护人员接到酒店隔离。这一幕被围观的好事者拍下,谩骂声随之而来。有人通过车身上的号码联系到叶师傅,质问他“为什么去郑州还要回来”,“把病毒带回花都”。对此,叶师傅表示感到委屈,情绪激动。
主动前往郑州为灾区人民维修车辆,本是一件表达爱心的善事,可回到广州后,却遭到陌生人的指责,这番遭遇对叶师傅等人而言无疑是不公的。虽说作为志愿者参与救灾,与途经中高风险地区被隔离,本是两码事,但难免向外界传出“好心没好报”的错误信号。更何况,叶师傅出发前往郑州时,还没有疫情的相关消息,他们也无法预见自己会进入中高风险地区。因而个别人的指责不仅缺乏善意,也蛮不讲理。
在郑州做志愿者的叶师傅(中)。图据红星新闻
退一万步说,就算叶师傅并非救灾志愿者,而是一个从中高风险地区返家的普通市民,他也没有任何理由应该受到指责。报道显示,叶师傅是在回程途中,才知道有疫情发生。他们也第一时间向卫生防疫部门和居委会报备,并前往宾馆自行隔离。在整个过程中,他们没有违反防疫规范要求,反而主动积极配合,他们的付出应当被理解和同情。
病毒面前,只有形成共同体意识,以科学为依据制定防疫策略,善待每一个受疫情影响的人,才能克服疫情带来的困难,尽早迎来战胜病毒的一天。这一点,在人类可能要与病毒长期共存的当下,显得尤为重要。尽管疫情肆虐,变异后的病毒更加狡猾,但文明之光不能就此黯淡。偏见与歧视不是应对病毒的应有姿态,团结和包容才是战胜疫情的强大武器。
新一轮疫情再起,一些尚未受到影响的民众,担心新疫情会影响正常生活生产,其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任何担心和焦虑都应基于科学适度的防疫政策。如果任由焦虑情绪主宰头脑,一味辱骂指责疫情受害者,除了激化矛盾、在人心间制造罅隙,对巩固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毫无裨益。
反过来说,只有公平对待隔离人员、密接者乃至感染者,才能更好地创造全社会遵守防疫规范的氛围。当人们卸下心理包袱,也能更加自觉地接受疫情管控措施。好在人们也看到,除了谩骂叶师傅的人,也有车主打电话关心他,问他生活上是否需要帮助。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正是国人携手并肩的努力,才一次次化解危机,获得全世界范围内战疫“绩优生”的美誉。这一切不是靠谩骂与网络暴力得来的。任何遵守防疫规则的人,都是积极参与战疫的一分子,都是应当被尊重和理解的对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