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是《仁恒河滨城二期28号楼防疫保护指南》这份腾讯文档的起草者和维护者。刘勇所在的社区,是浦东新区一个已出现新冠感染者的大型社区。社区28号楼自发志愿者群体在抗疫行动中归纳的科学指南,在社区封闭的3周内浏览量迅速破万,同时在线浏览人数达到了300多人。
3月28日,浦东所有社区进入全面封控后,这个尚未出现感染者的普通居民楼在防疫物资紧张的情况下,迅速发起了一场以楼道志愿者为核心的居民互助。
对于28号楼抗疫指南被热捧,刘勇心情复杂,但很高兴能帮到这么多人,“每个楼宇都是一片战场,科学的、乐观的、严谨地和病毒抗争,目标是全楼全阴,但愿可以做得到!”
楼道确立的快递进门消杀流程。 受访者供图
讲述人:刘勇 年龄:42岁 职业:企业负责人
所有想了解这个防疫保护指南的人都在问,这个文档究竟是谁创作的?其实这个文档根本不是写出来的,它也不是一篇成型的文章。这是我们楼道里一连串志愿者防疫行动的工作日记,是我们志愿者这几天一点点做出来的事情。
从3月30日它被创建至今,每天甚至每一个小时都在更新,到目前已经是第66个版本了,一共有6000多字。而我只是这场楼道居民自治抗疫行动的记录者和协调者之一。
我们28号楼一共有26层52户,其中47户目前是有人居住的。在3月27日楼道的抗疫群“相亲相爱一家人”建立前,我没加入过任何楼道的微信群,也不太认识楼道里的人。就在那天晚上我们楼道的志愿者行动发起人宫惠珉,为有心志愿者行动的四五位住户单独组建了志愿者群。
当时,已经是我们小区连续封闭式管理12天后了。我们小区是在3月16日就开始封闭式管理的,在这段时间偶尔也会有小区内有人感染的小道消息传来,但社区和物业始终无法给住户一个准确的答复,这种信息不对称无疑在加重大家的焦虑情绪。
有人慢慢有了这样的想法:与其在家里抱怨不满,不如自己行动起来。让政府少花一点精力在我们正常人身上,多花点时间在真正的感染者身上,特别是老人和婴儿。
3月27日当晚,志愿者们在楼道下户外处开了一个短会,明确了这次志愿行动的出发点,就是要帮助楼道里特殊人群,比如老人、婴幼儿,关照他们的具体需求,并且对封控期间楼里人的就医问题打通一些渠道。当然这个志愿者行动的目标也在不断修正,比如现在我们把“整栋楼都不感染,即使被感染,也不恐慌,有序防疫”写进了目标里。
28号楼志愿行动之初的情况调查表。 受访者供图
3月28日浦东新区所有小区都进入封控管理了,志愿者每天的会议都改成了线上,每天早八点半和晚八点半,我们都要在短会后发起行动。比如28日封控第一天,楼里有两个小朋友,一个肚子疼、呕吐需要紧急就医,另一个需要打狂犬病疫苗,我们都及时通过原本制定好的志愿者辅助住户就医流程,顺利把孩子们送去了医院。
在我们积累了一定的志愿者经验后,我们想到了要把整个28号楼的抗疫志愿者活动做得更加流程化、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解决各种细节的问题,慢慢把自发的志愿者行动总结成志愿者规范准则。
这对于我们这个志愿者团队来说并不困难,因为这个楼的住户中不少都有企业管理的经验。3月30日左右,志愿者们在讨论楼道电梯的疫情防控时,我提出了用腾讯文档及时记录每天的志愿活动,并随时把一些行动中防疫的规范流程添补上去。我整理成文后截屏发到志愿者群里,请大家做确认,有疑问的继续讨论、修订,修改后再把文档相关内容截屏更新到28号楼的抗疫大群里。这样,很多防疫问题也能被分解成许多专项问题,让楼道里住户逐条消化、阅读。
这个文档里,对重点人群的关注其实是我们的出发点。我们摸清了基本盘,了解了楼里有3户家庭是只有老人的,4户家庭有婴儿,我们设置了一对一的志愿者服务,每天了解他们的需求。虽然楼道里目前还没出现感染者,但这几天大家感受到了社区防疫的严峻,所以我们也形成了一个公约,不抱怨、不恐惧感染者,因为从概率上来说,每个人都有可能是下一个。
你可以在这个文档里看到我们楼道在封控当天面临的一次危机:3月28日,核酸采样时是10人混检,1楼和26楼两户有婴儿的家庭都申请了上门检测,所以婴儿和小区保安的核酸被放在了一个试管中。当晚,我们得知孩子那个试管中核酸出现了异常。当时楼道里的人都有些紧张了,后来小区保安被确诊为新冠阳性感染者了,楼里婴儿复检到现在一直没出现什么问题。
但是因为社区不少物业的工作人员都和那名保安接触了,物业损兵折将很严重,这时楼道内的互助团体运作起来,发挥功效已经是势在必行了。
在这个文档里,你也可以看到我们楼道志愿者从个位数增员到19人的由来——我们发现原来的志愿者不够用。3月31日那天,3名楼道志愿者冒着大雨去领取街道派发给住户的物资,一个人可以拉动的小板车陷在泥泞里,需要另一个人在后面推,但当时我们根本没有预计到这一点。于是我们就在街道配货物品运输事宜里重新修正了规定:每次送货以6人为标准配置,2组4人运货,一个人协调,另一人在库房看货提货。
28号楼志愿者在搬运物资。 受访者供图
这样一来,需要的志愿者人数多了,志愿者的规则也随之发生变化,由志愿变成了每户必须参与,强制出一位男性,但只有老人、女性或者是包含2岁以下婴儿、心血管疾病人群的家庭可以例外,志愿者从1楼往上按序自动循环。征集志愿者时,我们也给参加志愿的人提出了防护强制要求,符合要求才能上岗。
在文档里,你还能看到我们不断在修正志愿者的工作模式。在小区封控要求人员足不出户以后,我们小区的垃圾桶原本放在正对着单元门的位置,快递都放在单元楼内一楼的大厅里。后来我们意识到物传人的风险也同样存在,我们就把垃圾桶设置到了单元门外绿化带上,同时也设置了户外的快递架,保证快递放在空气流通处。
经过楼道住户商定以后确立的垃圾桶摆放位置。受访者供图
同时志愿者拿来快递后,要把快递放在户外先晾晒、再消毒,最后由住户在户外拆开外包装后,装入自带的袋中拿回。我们也呼吁28号楼的住户减少网购频次,尽量集中购买。当时我们楼道的宣传专员杭莹还把这份收快递、扔垃圾的说明拍摄成了视频。而画面中的快递收纳架、小推车、消杀喷壶、酒精桶全都来自楼道住户的捐赠,我们还在文档里把物品贡献者都标注了出来。这一刻,我觉得我们楼道在疫情期间的居民自治又在持续升温了。
现在每天楼道里志愿者都会投入两三个小时工作。其实在各种资源配给有限时,最没有用的就是投诉和抱怨,还会大大削弱我们的行动力。
28号楼志愿者在搬运物资。 受访者供图
但一旦形成正循环以后,事情就变得简单了。以前我工作挺忙,一直和社区事务比较疏远,左邻右舍也不认识,这次因为疫情和社区建立了更密切的关系。从我们的志愿者实践看起来,许多政府的防疫政策到社区执行,再到我们每个楼道的实践,难免会出现执行不到位的情况。这时候我们特别希望能有更多基层带头人出现,小到一个楼道,大到一个社区、一个街道。这批带头人要有责任感、有勇气,同时也要有方法,能够真的把大家的力量捏在一起。
打个比方,今天我看到社区群里要全员做抗原检测的消息,请各位楼长去领取抗原检测盒。但是关于如何领取,没有细节规范,要知道整个小区52栋楼就有100多位志愿者去领取物资,如果处理不好就是一次聚集。
政府把握好了方向、社区执行到位,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把一栋楼弄好,这就会形成疫情期间社会的一个良性闭环。
在最近社区召开的楼长会议上,我们28号楼的做法也被推荐给了其他楼道,这就引发了这份楼道抗疫指南的一轮热议。其实我们楼道的志愿者发起人老宫和我都是中欧商学院的同学,在我们这个小区里,也有不少中欧商学院的校友,老宫一直在呼吁社区里的校友们行动起来,运用自己平时企业管理的经验,转化为楼道抗疫时期的统筹组织能力,我们也的确是有自信能做好这件事的。就像宫总,他本身从事的就是健康医疗产业,在武汉疫情爆发时也组织过有序的物资捐赠,所以我们做这些事情时,不仅仅是出于热心,更多也是秉承着科学抗疫的精神以及长期的管理经验,觉得自己能胜任这些事情。
由28号楼居民捐赠物资打造的快递接收、消毒角。受访者供图
不管其他人怎么看,我始终觉得上海的市民是很棒的。有能力的话,我希望我们身边有更多人保护好自己,然后去帮助我们的邻居。力气是不要钱的,换点邻居的笑容,难道不是赚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