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泽平团队
导读
在哪个城市生活最幸福?二十大报告明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由此,如何提升城市的幸福感指数,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我们通过梳理归纳幸福感指数评价理论,构建了涵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三大维度、13个指标的城市幸福感指数评价体系,对全国337个地级市幸福感指数进行客观量化排名,以期为政府构建长效机制、居民安居乐业、企业投资决策等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摘要
总榜单概览
广州、南京领衔一二线城市幸福感指数,TOP50中近7成为南方城市,东部地区占28席,长三角城市占比超30%。南京占据榜首,杭州、长沙以较小的分数差距紧随其后。第4-10名分别为合肥、舟山、芜湖、苏州、宁波、大连、珠海。南昌、武汉、呼和浩特、成都等省会城市,青岛等计划单列市,广州、上海、深圳、北京四个一线城市,无锡等发达地级市进入前20名。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50名其余地级市大多为南方城市,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17个,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4个。
省会城市中,石家庄、长春、西宁、哈尔滨、拉萨未进入前50名,但均在前150名。
分榜单概览
经济环境幸福感指数:苏州以92.4分居首,主因苏州经济发达、城乡发展均衡、房价收入比适中,无锡、佛山、宁波、舟山、上海、长沙、广州、东莞、常州分别居2-10名;前十名中,长三角城市经济环境优于其他城市群,占据6席。
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前十名被二三线城市霸榜,其中长沙凭借人口优势、师生比较高、城镇化水平高等因素以95.0分领先,杭州、合肥、南京紧随其后,南昌、呼和浩特、芜湖、大连、武汉、昆明位列前十;芜湖由于常住人口增速较高进入前十;大连因城市轨道交通发达、人均医疗资源相对较多,也进入前十。
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前十名均为南方城市,其中珠海以87.5分居榜首,舟山87.4分屈居第二,黄山、南京、广州、深圳、阳江、上海。厦门、海口位于3-10名。一线城市中,只有北京未进入前十,主因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较高。
目录
1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1.1 研究背景: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居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多元化
1.2 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三大维度
2 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
2.1 榜单概览:广州、南京领衔一二线城市幸福感指数
2.2 近7成为南方城市,东部地区占28席,长三角城市占比超30%
2.3 分榜单TOP10:经济环境幸福感指数长三角6席霸榜、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均为二三线、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均为南方城市
3 重点城市
3.1 TOP10城市
3.2 TOP20典型城市
3.3 TOP50典型城市
正文
1 研究背景与指标体系
1.1 研究背景: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居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多元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城镇化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更加多元化,从单纯的物质生活水平向优质教育、便利交通、高效医疗、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精神世界等转变。然而,经济腾飞与城镇化率的快速提高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了住房紧张、交通拥挤、环境质量下降、资源紧张等诸多挑战,造成居民生活环境与质量的下降,进而影响幸福感。2022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主旋律。高质量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因此,如何提升居民在城市生活的幸福感指数,成为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1.2 指标体系:涵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三大维度
什么是幸福感?幸福感指人们的需求在被满足后的感觉,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这些需求包括但不限于生活舒适度、生活便利度、精神享受等。
什么是幸福感指数?幸福感指数的概念最早源于20世纪60年代,用于衡量社会运行状况、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通过梳理诸多学者的理论,幸福感指数的影响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学者认为人们生活的外部环境等客观条件是主要影响因素,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人们基于主观价值判断得出的生活满意程度对幸福感指数的影响更大。经过多年发展,目前,研究者更倾向于将客观生活状况和主观幸福程度结合,判断幸福感指数。
城市的幸福感指数应从哪些维度评价?通过前文分析,幸福感指数可从客观生活状况、主观幸福程度分别进行评价。前者通过构建评价模型实现,后者通过问卷形式实现。本文主要通过客观生活状况评价城市幸福感指数。
目前,学界构建幸福感指数评价体系代表性的理论有三个:1)宜居程度理论,主要考察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生活便利度、公共安全等。2)社会凝聚理论,强调社会融合、团结、稳定的价值。3)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经济和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应保持平衡。
基于以上理论,我们构建了涵盖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三大维度、13个指标的城市幸福感指数评价体系。
数据来源:本文所有数据均来自于公开渠道,主要包括国家及各地方统计局、统计公报、统计年鉴、政府公开资料等,对部分地区或部分指标未公布2022年数据的情况,我们以2021年数据代替。数据处理方面,为消除原始数据的量纲差异,我们对原始数据采取“最大值-最小值”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其中,对于单调递增指标线性转换为0-100,对于单调递减指标逆向线性转换为0-100。数据范围方面,本次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覆盖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由于数据获取问题,未对中国香港、中国澳门、中国台湾三地进行排名。
城市划分:根据各城市所处地理位置,我们将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各地区分别包含88、82、131、36个城市。根据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城市政治地位等,我们把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一二三四线城市,各线城市数量分别为4、35、85、213个。根据城市间的相对位置、经济依存度、行政等级差异等,我们将337个地级及以上单位划分为19个城市群,其中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山东半岛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包含28、26、16、16、11、9个城市。
2 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
2.1 榜单概览:广州、南京领衔一二线城市幸福感指数
前50名:南京、杭州、长沙位居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三名,合肥、舟山、芜湖、苏州、宁波、大连、珠海位居前十。
2023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50名中,南京占据榜首,杭州、长沙以较小的分数差距紧随其后。第4-10名分别为合肥、舟山、芜湖、苏州、宁波、大连、珠海。南昌、武汉、呼和浩特、成都等省会城市,青岛等计划单列市,广州、上海、深圳、北京四个一线城市,无锡等发达地级市进入前20名。
省会城市中,石家庄、长春、西宁、哈尔滨、拉萨未进入前50名,但均在前150名。除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外,前50名其余地级市大多分布在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群,其中长三角城市群17个,珠三角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分别有4个。
倒数50名:西部城市占比高达64%,远离城市群的城市有28个,占比56%。所有城市中排名后10的城市均位于西部、东北地区。其中,西部地区城市有8个,排名靠后的原因主要是经济落后、交通不便、气候恶劣、资源匮乏等。2个东北城市因体制僵化、人口净流出、城镇化水平低等因素,造成幸福感指数全国倒数。
2.2 近7成为南方城市,东部地区占28席,长三角城市占比超30%
1)分地区看,前50名中,南方以占据榜单34席的成绩碾压北方;东部地区以28个城市上榜的绝对优势领先于其他地区;200名之后且地处西部、东北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占西部、东北地区城市总数的55.0%、47.2%。
按传统的南北方自然分界线来划分,在最具幸福感城市TOP50中,南方上榜城市有34个,占比68%,以碾压性优势胜出,南北方城市在幸福感指数上差距较大。
按四大地区划分,东部地区有28个城市上榜,占TOP50榜单的56%,以绝对优势领先,主因沿海地理优势、发达的经济、舒适的气候等因素;中部地区9个城市凭借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快速提高、常住人口大量流入、生态环境改善等因素上榜TOP50;西部地区有10个城市进入TOP50,占榜单的20%;东北地区仅有3个城市位列前50名。而排名200名之后的城市,地处西部、东北地区的城市数量分别有72、17个,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交通不便、气候因素等使西部、东北地区众多城市幸福感指数较低。
2)分线城市看,一二三四线城市进入最具幸福感城市前50名的分别有4、29、12、1个,分别占一二三四线城市数量的100.0%、82.9%、14.1%、2.3%。
一线城市:四个一线城市全部上榜,处于榜单15-20名之间,一线城市排名未进入前10名的原因是房价收入比较高、常住人口增长放缓或负增长等。
二线城市:最具幸福感城市TOP50中有29个二线城市,占榜单58%,主要是因为众多二线省会城市近年来经济增速快、人口流入、房价适中、生态环境改善;进入TOP50的二线城市占全部二线城市数量的82.9%,进入前150名的二线城市占全部二线城市的100%。
三四线城市:进入前50名的三、四线城市分别有12、5个,占全部三、四线城市的14.1%、2.3%,大都位于高度发达的城市群或位置靠近城市群中心城市。其他三四线城市由于城市区位较差、人口流出、依赖传统能源、产业结构相对落后、环境污染较重,幸福感指数相对较低,排名100名以后的三线、四线城市数量分别占全部三线、四线城市的60%、80%以上。
3)分城市群看,最具幸福感城市TOP50中,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城市群占一半。
六大成熟城市群中,位于长三角、长江中游、珠三角城市群且进入前50名的城市数量高于海峡西岸、成渝、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数量,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幸福感指数更高。
具体到数字,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山东半岛、成渝城市群进入前50榜单的城市数量分别为17、4、4、3、3、2个,占各城市群城市总数的65.4%、44.4%、14.3%、27.3%、18.8%、12.5%;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城市数占前50名的50%。
长三角城市群:长三角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相对较高,前50名中长三角城市平均城乡可支配收入比1.83,明显低于其他城市群,反映出城乡差距小、发展更均衡。
珠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在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领先,如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800.5元、人均绿地面积达67.3公顷,均远高于其他城市群。
长江中游城市群:进入前50名的长江中游城市人口优势突出,常住人口平均增速达1%,远高于长三角、珠三角入围TOP50的城市。
2.3 分榜单TOP10:经济环境幸福感指数长三角6席霸榜、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均为二三线、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均为南方城市
经济环境幸福感指数苏州居榜首,前十名长三角占据6席;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长沙领先,前十名被二三线城市霸榜;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珠海以微弱优势排名第一,舟山第二,广州、深圳、上海入围TOP10。
经济环境幸福感指数:苏州以92.4分居首,主因苏州经济发达、城乡发展均衡、房价收入比适中,无锡、佛山、宁波、舟山、上海、长沙、广州、东莞、常州分别居2-10名;前十名中,长三角城市经济环境优于其他城市群,占据6席。
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前十名被二三线城市霸榜,其中长沙凭借人口优势、师生比较高、城镇化水平高等因素以95.0分领先,杭州、合肥、南京紧随其后,南昌、呼和浩特、芜湖、大连、武汉、昆明位列前十;芜湖由于常住人口增速较高进入前十;大连因城市轨道交通发达、人均医疗资源相对较多,也进入前十。
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前十名均为南方城市,其中珠海以87.5分居榜首,舟山87.4分屈居第二,黄山、南京、广州、深圳、阳江、上海。厦门、海口位于3-10名。一线城市中,只有北京未进入前十,主因北京PM2.5年平均浓度、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较高。
3 重点城市
我们选取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前10名的全部城市、前20名典型城市、前50名典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从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三大细分角度具体分析。
3.1 TOP10城市
1)南京:TOP10城市中,南京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感幸福指数得分分别排第5、4、3名。
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人均可支配收入高。2022年,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6643元,增长4.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664元,增长6.0%,远高于全国平均的49283元和20133元。人均GDP 17.8万元,居全国第六。
重视文化、教育发展,中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南京中等教育师生比高达1:10,在TOP10城市中排名第一。高等教育资源集中,拥有8所211大学、12所双一流大学,国家重点学科数量全国第三。
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化水平高。“十三五”期间,南京初步建成以主城区为中心的放射型都市圈城际网,城际铁路实现南京都市圈1.5小时通勤。人均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城镇化率在TOP10城市中排名第一。
历史文化底蕴丰厚,孕育众多名胜古迹,形成山、水、城、林城市景观,生态指标居全国前列。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截至2022年底,有4项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2家国家级旅游景区。2022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居全国城市前列。
2)杭州:TOP10城市中,杭州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排第7、2、4名。
经济实力强劲,大力推进“扩中提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差距、收入差距较小,常住人口增速全国第8。根据杭州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2022年杭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7043元和45183元,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1.7,比上年缩小0.04,低于全国2.4的平均值。
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推动绿色发展、打造历史文化名城。地处钱塘江下游、东南沿海、京杭大运河南端,杭州生态环境优质,全年市区空气优良率83.3%,森林覆盖率达65.3%。同时,杭州致力打造历史文化名城,拥有8000年跨湖桥文化、 5000年良渚文化、2200年建城史,以及西湖、大运河、良渚古城遗址三大世界文化遗产。
3)长沙:TOP10城市中,长沙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排第4、1、10名。
“不夜之城”,夜经济蓬勃发展,新消费模式成为流量密码,城乡发展均衡。长沙夜经济潜力巨大,已成为长沙的名片之一,2022年,长沙夜经济零售总额占全市社会零售额的60%左右。同时,长沙新消费模式发展迅速,孵化茶颜悦色等全国著名消费品牌80多个。经济发展较均衡也增加了居民的幸福感,城乡收入差距小,2022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6,全国重点二线城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东莞。
生活成本在二线城市中较低,房价调控为全国“模范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国首批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常住人口增量第一、增速第二。长沙土地供应量大、严控土地成交溢价率、严控购房投机行为,房价调控成为全国“模范生”,2022年,长沙房价收入比8.9,在全国重点二线城市中第六。较低的房价和经济压力对年轻人、高素质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常住人口增量第一、增速第二。此外,长沙坚持人才强市,2022年人才政策在2017年基础上升级为45条,根据我们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长沙在2022年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居全国第十。
4)合肥:TOP10城市中,合肥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排第8、3、9名。
战略性新兴产业助力合肥经济快速崛起,14年时间GDP规模从破千亿到破万亿,常住人口增速全国第一。近年,合肥抢抓新一代科技革命发展机遇,重点布局国家战略和新兴科创产业,助力经济快速崛起,2022年,合肥战略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4.3%,占规上工业比重56.2%,创历史新高。高端产业集聚对人口形成虹吸效应,2022年常住人口增速以1.8%居全国第一。
中国四大科教城市之一,科教资源多不如精,合肥集聚中科大等优质创新资源,高精尖技术创新力居全国前列。合肥的科教资源丰富度不高,但做到了小而精。2021年中国科技十项重大突破中,合肥占据四席;2022年,合肥主要创新指标居省会城市第一方阵,位于全球科研城市第16位,全球科技集群第55位。
5)舟山:TOP10城市中,唯一入围的四线城市,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排第3、10、2名。
人均生活水平高,城乡收入差距仅1.6,房价收入比低、经济压力小。舟山整体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2022年,舟山人均GDP为16.7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63848元,在全国分别排名第8、13。同时,舟山经济发展均衡,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仅1.6,是全国收入差距较小的地区之一。2022年,舟山房价收入比仅7.7,在TOP10城市中最低,居民购房压力较小。
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质量优质,分别居全省第二、第一。社会治安方面,根据浙江省平安办发布的2023年4月平安指数,舟山以96.5分居全省第二。生态环境方面,根据生态环境部数据,2022年,舟山PM2.5年平均浓度仅1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97.8%,在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为第三名,获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
6)芜湖:TOP10城市中,唯一入围的三线城市,芜湖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为第9、5、7名。
“江东名邑”、“吴楚名区”、“安徽第二城”,省内经济实力仅次于合肥,高端制造业集聚。2022年,芜湖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500亿台阶,达4502.1亿元,经济总量仅次于合肥;经济增速4.1%,跑赢合肥3.5%、安徽省3.5%及全国3.0%的增速。芜湖优势产业为汽车、电子电器、材料和电线电缆,2023年上半年,芜湖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营收1064亿元、利润69.3亿元,分别增长38.2%、127.5%,居全省第一。
城乡收入差距较小,房价收入比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较低,人口稳定增长。芜湖城乡可支配收入比为1.8,城乡差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房价在长三角城市群中较低,2022年房价收入比仅8.43,在长三角城市群中排名第5,购房压力小。得益于经济发展、房价优势,芜湖人口稳定增长,2022年,芜湖常住人口较2021年增长1.6%,人口增速全国排名第三。
7)苏州:TOP10城市中,苏州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排第1、8、8名。
依托工业强市优势,经济发展势头领先南京,居民收入水平仅次于一线城市。作为距离上海的最近的地级市之一,苏州紧抓区位优势,与上海错位发展,坚定发展制造业,铸就工业强市,经济实力远超南京位居全省第一。2022年,苏州GDP达2.4万亿元,比南京高7000亿元;人均GDP为18.6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高达7.1万元,仅次于四个一线城市。
房价收入比远低于南京、杭州等经济实力接近的二线城市,生活成本相对较低。作为长三角城市群重点城市之一,与周边经济实力接近的二线城市相比,苏州房价收入比只有12.4,远低于周边同能级的二线城市,居民购房压力相对小。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文娱旅游业发达。近年苏州持续推动生态环境工程建设,2022年,PM2.5年平均浓度28微克/平方米,为江苏省最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81.4%。同时,苏州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599亿元增至2021年的1226亿元,连续多年全省第一,文旅业的繁荣发展为居民提供了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提升居民幸福感。
8)宁波:TOP10城市中,宁波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排第2、7、6名。
长三角万亿城市之一,城乡发展较平衡。与苏州类似,宁波也依靠制造业立市,制造业是宁波发展的重中之重和底气。2022年,宁波规上工业企业营收全国第八。宁波城乡发展较平衡,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1.7,连续18年呈缩小态势。
交通便利,社会保障与配套服务齐全。交通方面,宁波构建了市域1小时交通圈、长三角城市2小时交通圈,大力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提升居民生活娱乐空间。社会保障方面,宁波社会保障福利较好,根据2022年宁波政府工作报告,随着“浙里甬有”、“甬上乐业”系列行动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金标准居浙江省第一。
9)大连:TOP10城市中,唯一入围东北城市,大连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为第10、6、5名。
高等教育资源在计划单列市、非省会城市中称霸,人均医疗资源突出,千人床位数居全国第13名。教育方面,大连拥有普通高等院校31所,在校生接近40万人,在计划单列市、非省会城市排名第一。医疗资源方面,大连人均医疗资源优势明显,千人床位数、千人执业医师数分别为7.8、4.0,居全国第13、17位。
“东北之窗”“北方明珠”“浪漫之都”,气候与环境绝佳,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地处辽东半岛南端,大连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是东北地区最温暖的地区,享有“联合国人居奖” “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称号。2022年,大连空气优良天数率92.6%,优良天数连续六年超300天。
东北地区唯二常住人口正增长的城市,常住人口增速东北第一。得益于大连高质量的教育医疗资源、生态环境,大连成为东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常住人口依然保持增长的城市,2022年,大连常住人口增速0.8%,在东北地区排名第一。
10)珠海:TOP10城市中,珠海在经济环境、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分别为第6、9、1名。
珠三角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经济体量不大,但人均收入水平高,城乡差距小。珠海整体经济体量不大,2022年地区生产总值4045.5亿元,在广东省居第六。但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较高,分别为16.3、6.3万元,在全国排名第9、16名。城乡可支配收入差距小,比值1.8。
“百岛之市”,是珠三角地区海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海南线最长城市,气候宜人,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珠海属于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2022年,平均气温23.2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在15度左右。近年,珠海积极推动高质量碧道、公园城市建设,截至2022年底,累计建成碧道220.4公里,人均城市公园绿地面积22.3平方米,将生态环境变成民生福祉,提高了居民的幸福程度。
3.2 TOP20典型城市
1)南昌: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11名,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高达90.3分,在全国排名第5。
居民收入水平在中部地区位居前列,房价收入比较低,经济压力小,人口吸引力大。2022年,南昌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422元,高于中部地区平均的31510元;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比上年上涨 1.8%,低于全国平均的1.91%;房价收入比11.1,买房压力相对较小。发达的经济、合理的房价吸引了大量人口,过去一年常住人口增速高达1.6%。
地理位置优越,气候宜人,生态环境宜人。南昌地处华东地区,以鄱阳湖平原为主,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是华东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之一。同时,南昌是中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国际花园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优良率85.8%,位居中部六省会城市第2。
2)武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12名,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86.2分,相对较高。
江河纵横,气候宜人,经济发展均衡,交通便利。武汉地处江汉平原东部、长江中游,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在此交汇,被评为国际湿地城市,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高素质人口增长迅速。武汉市自2017年开始实施“百万大学生留汉创业就业计划”,全面受理留汉大学毕业生落户,出台大学毕业生指导性最低年薪标准,吸引众多毕业生留汉创业就业。2022年,武汉常住人口增速0.7%,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全国第9。
3)青岛: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13名,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相对突出,高达83.4分。
稳坐北方第三城,在北方地区经济体量仅次于北京、天津,经济增长迅猛,人口吸引力强。2022年,青岛生产总值达14920.8亿元,同比增长3.9%,在北方主要城市中,稳居第三,且与天津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增速全国第五;快速增长的经济、优质的产业吸引了众多人口,使青岛成为常住人口增速较高的北方城市,2022年常住人口较去年增长0.8%。
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交通路网密集交错,居民出行便利。青岛是中国一带一路重要枢纽城市,被定位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其中青岛港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居东北亚之首。近年青岛致力于完善铁路、公路、城市轨道交通等基础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迅速,2021年,青岛人均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全国排名第9,北方城市排名第二,根据百度数据,2022年,青岛市内出行强度排名第5,通勤高峰交通拥堵指数不升反降。
海滨之城,气候舒适,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青岛东临黄海,地理位置优越,属温带季风气候,气温冬暖夏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2022年,青岛PM2.5浓度26微克/平方米,同比下降7.1%。
3.3 TOP50典型城市
1)厦门: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23名,其中生态环境幸福感指数全国第9名。
海上花园,拥有漫长海岸线,碧海银沙,绿树青山,生态环境优美。“城在海上,海在城中”,厦门拥有国际花园城市、全国十佳人居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2022年,厦门空气质量综合指数2.56,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排名第9,PM2.5浓度17微克/平方米,全省第一。
居民收入水平高,城镇化率突破90%。2022年,厦门人均GDP、人均可支配收入14.7、6.8万元,分别跻身全国地级城市前20、前10名中。城镇化率高达90.2%,进入中国地级市城镇化率排名前10。
经济体量小、房价收入比较高等成为拖累因素。厦门城市规模较小、人口规模较小,因此,经济体量较小,尚未突破万亿。此外,厦门房价收入比较高,2022年为20.7,全国排名第7。经济体量与房价收入比拖累厦门幸福感指数评分,导致其未进入前20。
2)西安: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32名,其中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得分82.9分,位居全国地级市前列。
近年得益于经济快速发展,人口虹吸效应明显,成为西部人口增量第一城。2022年,西安GDP增速、工业增加值增速均位于副省级城市之首。高速增长背后是产业升级的支撑,2022年西安新能源汽车产量以101.5万辆居全国第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对人口形成巨大吸引力,2022年,西安常住人口较2021年增长1.0%,全国地级市人口增速排名17。
高等教育、医疗资源优质,积极建设“轨道上的西安都市圈”。作为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城市,西安高等教育资源集聚,拥有63所普通高等教育学校、7所双一流高校。同时,西安医疗资源优质,拥有46家三甲医院,全国主要城市中排名第6。近年积极建设“西安都市圈”轨道交通,人均城市轨道交通长度在西部城市居前。
3)天津: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名第47名,其中社会环境幸福感指数相对较高。
拥有北方第一大港、地处京津冀城市群,天津经济基础优越,城乡发展均衡。2022年,天津地区生产总值为16311.3亿元,全国地级市GDP排名11;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9万元,全国排名32,;城乡收入差距小,城乡收入比仅1.8。
教育优势明显,医疗水平发达,交通网络便利。教育方面,天津中等教育师生比高,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师生比分别为1:11、1:10、1:14,教育资源充足、教育压力较低;医疗方面,天津医疗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三甲医院52家,居全国第五;交通方面,天津人均城市轨道交通长度位列全国第11名。
近年生态环境改善成效显著,但与其他二线城市差距仍存。2022年,天津大气、水环境质量均达到历年最好水平,PM2.5年均浓度37微克/平方米,优良天数比73.2%,同比分别下降、提高5.1%、0.9个百分点。但大气、水环境质量和其他城市差距仍然较大,拖累天津幸福感指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