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宋潇
12月18日晚,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造成人员伤亡,部分水、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受损,此后,当地连续发生多次余震。
深夜、高海拔地区环境下,救援如何开展?极端天气下的灾前、灾中和灾后应急救援时机如何把握?19日上午,封面新闻记者联系到研究应急管理、综合减灾与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副教授、北京减灾协会理事孔锋。他从地震救援前期、中期和后期的救援措施和应急预案机制等方面,进行了解读。
受损房屋 图源新华社
前期:先救人
极端天气下 黄金救援时间缩短
孔锋指出,从地形来看,此次震中位于甘东南地区,属于南北地震带组成部分,从震源机制解看为逆冲型破裂,“此次地震,我觉得最大的一个难度就是黄金救援时间会大幅缩短,救援的窗口期会很短。”
他说,因为它发生在低温天气之下,又是深夜。黄金救援时间是72小时,但在零下十几度甚至二十几度的极端低温条件下,黄金救援时间会大大缩短,加大救援压力,“除了武警、消防和政府应急人员救援,同时也应该发挥人民应急、人民救援能力,因为灾区群众更了解哪里受灾情况更严重。当面临道路、通讯中断等情况,国家层面的救援队伍不能到达的时候,最关键的是需要自下而上的自发组织救援,快速把受灾人员解救出来,这样能大大降低死亡率。”
人员被困,又面临低温的情况,死亡率会大幅增加。在特殊时段、特殊地点、特殊气温环境之下,目前应对的能力还不是很强,需要针对这种特殊情境之下的应对预案进行优化。
救援现场 图源新华社
中期:抢救交通、水电等基础设施
由于此次地震发生地海拔较高,又面临极端寒冷天气,地震波及面也很大,城市和乡村都有涉及。因此,孔锋建议,在救援中期,应该抢救交通设施,以及水电基础设施的开通,极端天气下,避免造成人员失温等二次灾害。
他分析,由于当地的房屋可能面临抗震性能较差等问题,因此在涉及房屋设防标准方面,应提高房屋尤其是农村地区自建房的设防标准,按照地震烈度来修缮和设防。地震震级只有一个,但地震烈度可能有多个,并随着距离增加烈度相对减弱,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加大设防标准。
后期:确保灾区群众平稳过冬
物理设施和心理防线都要重建
从远期层面,孔锋告诉记者,在后面的两三个月内,最重要的就是确保灾区的群众能够平稳地过冬,为快速恢复重建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既要修缮灾区的物理设施,也要安抚民众心理的情绪。
他分析,发生在低温之下的地震,后期可能会涉及帐篷安置灾民等问题,在及时供应热水电能的同时,也要注意帐篷内的供暖过程的火灾防范问题,“避免一氧化碳中毒、火灾等次生灾害的发生。”孔锋说,由于目前正处于地震救援的黄金救援期,中期和后期的考虑可以暂时不用着急,在前期最重要的就是救人,抢救生命,包括灾区人民的自救和他救的过程,需要青壮年力量的及时自救,也需要和外界救援队员的衔接,精准救灾,科学救灾。
他告诉记者,近年来,其实各个地方投入大量资源建设防灾减灾体制机制,提升平时平均的减灾能力,但是对于特殊场景、特殊群体和特殊地段的应急减灾能力依然是短板,这些地区的关注度不够、应灾经验不足、资源不足,综合在一起可能会出现极端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