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被误解的“三姑六婆”原来不是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她们是谁?

时间:2024-04-17 13:36:51  来源:  作者:李岩
被误解的“三姑六婆”原来不是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她们是谁?
被误解的“三姑六婆”原来不是你家的“七大姑八大姨”,她们是谁?
现如今,逢年过节,年轻人归家时,难免遭遇一场来自三姑六婆的“灵魂拷问”:“工作稳定了吗?”“房子买了没?”“对象处了不?”“什么时候要孩子呀?”……在她们的轮番“围剿”下,要想从容应对,那可真不是件容易的事!
来自三姑六婆的“灵魂拷问”。来源/电影《九品芝麻官》截图
来自三姑六婆的“灵魂拷问”。来源/电影《九品芝麻官》截图
那么,这三姑六婆到底是谁呢?如果你认为是指“大姑、二姑、三姑,姨婆、姑婆、外婆”这类亲戚,那就大错特错了。一直以来,世人对“三姑六婆”的误解很深。事实上,所谓“三姑六婆”与我们常说的七大姑八大姨全然不同,并不是亲戚的代称。
现在的“三姑六婆”被民间赋予了新的含义,用以形容那些爱管闲事、喜欢到处打听和传播消息的市井妇人,带有贬义色彩。但真正追溯起来,它的原意却更有一番讲究。
历史长河探幽远,三姑六婆溯起缘
“三姑六婆”的内涵是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其中大部分职业古已有之,如师婆、稳婆等。然而直到宋代,才有一些家训开始将其中几种妇女归为一类,不过此时这一群体所涵盖的范围尚显狭窄,且未形成统一的称谓。
宋代繁荣的城市经济为平民妇女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她们除了在家相夫教子,还可以依靠双手和劳动,实现经济上的自给自足。但那时可供女性选择的职业仍然相对局限,且多为在当时社会观念看来并不入流的工作,其中就包括了“三姑六婆”这些充分发挥女性天生优势的职业。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来源/故宫博物院
《清明上河图》卷,北宋,张择端作,《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清明时节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东角子门内外和汴河两岸的繁华热闹景象。来源/故宫博物院
元初赵素的《为政九要》中便已出现了三姑六婆这一名词,即:
“官府、衙院、宅司,三姑六婆,往来出入,勾引厅角关节,搬挑奸淫,沮坏男女。三姑者,卦姑、尼姑、道姑;六婆者,媒婆、牙婆、钳婆、药婆、师婆、稳婆。”
元末明初,陶宗仪的《南村辍耕录》中也曾提及:
“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也。”
此后,有关三姑六婆的名词释义大多承袭了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的概念,所描述的都是底层社会中,利用性别优势,从事与女性日常生活相关职业的妇女。
1898年的广东妇女。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1898年的广东妇女。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明清时期,有关“三姑六婆”的记载愈发丰富。除文人笔记外,当时盛行的话本、小说和戏剧中有关这一群体活动的记载也占据了相当大的篇幅。如明田艺蘅所著的《留青日札》卷二十一《绣花娘·插带婆·瞎先生》中谈到:
“古人以尼姑、道姑、卦姑为三姑,以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为六婆,谓不容入门,方成人家,又如避蛇蝎,盖恶其贻害之甚也。”
“三言”中的《喻世明言》(卷二十二《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也包含了类似的描述“常言道:三姑六婆,嫌少争多。那媒婆最是爱钱的,多许了她几贯谢礼,就玉成其事了”。
可见,“三姑六婆”一词生发于女性的独立自强,历经宋元明清逐渐定型为九类女性职业的代称。用现在的话来说,“三姑六婆” 堪称中国最早开始追求经济自由的一批“职业女性”!
非是亲情藏深意,女性角色各纷呈
作为古代民间的九类女性职业,三姑六婆可分为“三姑”和“六婆”两个部分。其中,“三姑”具体指代尼姑、道姑与卦姑,“六婆”则为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与稳婆。
三姑按宗教划分各不相同,其中尼姑、道姑分属于佛道两教,卦姑属于民间信仰的师巫系统。在梵语中,女僧被称为“比丘尼”,简称“尼”,有关尼的记载始于东晋,而尼姑俗称的出现最早见于唐代李商隐的“尼姑居宗老之地,驺奴捴家相之权”。凡是佛教中的出家女性以及称呼中带有尼、女僧、师姑、女和尚等字样的皆可归入尼姑之列。历史上,道姑的称谓主要有女冠、女道士、女道、女黄冠、道姑、女冠子等称呼。而卦姑则是那些擅长为人扶乩、画箕、卜卦、算命的妇女。
《望江亭》之老道姑。来源/《中国京剧服装图谱》修订本,中国戏曲学院编,谭元杰绘出版发行,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
《望江亭》之老道姑。来源/《中国京剧服装图谱》修订本,中国戏曲学院编,谭元杰绘出版发行,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94年
就六婆而言,市井中的牙婆与卖婆颇为相似,宋明时期人称妇驵为卖婆,到了清代多称之为牙婆。此二者都以贩卖胭脂、花粉等女性用品为生,但牙婆又以居中介绍买卖为特色,除了买卖人口外,也经营贩卖女性用品的活计。如在《喻世明言》第一卷《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那位卖珠子的薛婆便被称为牙婆。
媒婆则是指为男女介绍婚嫁的妇女,史称媒人、媒媪、媒妪等(具体可参考国历君往期推送《看古代“王婆”如何靠一张嘴盘活“爱情买卖”!》)因此,媒婆是专属于男女婚姻的沟通者与见证者,其余仅仅沟通男女私情,而未为两者沟通婚姻之事的妇人不可称之为媒婆。
师婆以画符念咒、收惊为生。唐写本《启颜录》的《昏忘》条中便已出现“师婆”一词,书中描写师婆动作含有歌舞,且与神明有关。宋元时期,师婆的主要工作是擂鼓邀神,同时还包括作法祛除灾难与病痛等职能。可以说,那些跳舞迎神、祈祷占卜,作法祛灾痛的妇人皆可称为师婆。
玉令牌,清,令牌青玉质,整体呈圆圭形,正面和背面均为阴刻填金道教符咒,上、下、左、右四侧面为星座图,亦阴刻填金。来源/故宫博物院
玉令牌,清,令牌青玉质,整体呈圆圭形,正面和背面均为阴刻填金道教符咒,上、下、左、右四侧面为星座图,亦阴刻填金。来源/故宫博物院
虔婆也称姏婆、姏姆,原指善以甘言悦耳的老妇人,以巧黠伶慧为特色,凡是擅甜言蜜语,尤其为他人牵合私情的妇女皆可称之。后来,专指开设青楼楚院,从事媒介色情交易的老妇人。元代已有将掮客称为虔婆的记载,明代也常称虔婆为老鸨。
药婆除了卖药草方与成药之外,通常也具备一定的医学常识,能够诊治牙病、眼疾等病症。明代《锦笺记》中描述的李药婆就是一个擅长女科、精通用药的妇人:
“穿掖亭,入禁闱,须知是女医”
“老身李药婆便是。世仍祖业,名擅女科,家居就在帅府门前,医治半是宦家宅眷。今日适暇,怕有主顾相寻,不免把饮片一整。小厮,浸陈皮,剉甘草。”
银药盒,唐。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银药盒,唐。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稳婆即帮人接生的妇人,也被称为乳医、蓐母、助产、产媪、坐婆、老娘等。除了接生事宜,稳婆还可担任验身、看管女性犯人等职责。
三姑六婆的职能各不相同,具体而言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古代人把未出嫁的纯洁女子称为“姑”,“三姑”多被视为人神之间的媒介,属于修行之人,在女性民间信仰的传播与实践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二是负责医疗生育的药婆、稳婆等传统社会女性医疗人员;三是专注于中介买卖方面的媒婆、牙婆和虔婆。此外,三姑六婆在本职工作外常常同深闺妇女唱经谈天,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娱乐和社会交往功能。若是简单地将三姑六婆等同于无所事事的市井大妈大抵是过于武断了,恰恰相反,在古代她们可都是自力更生的“职业”妇女。
不仅如此,充任“三姑六婆”的妇女,往往一专多能,身兼数职的也大有人在,如稳婆大多还会保媒拉纤,有时可以胜任媒婆一职。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为西门庆设计勾引潘金莲的王婆,她自称“老身为头是做媒,又会做牙婆,也会抱腰,也会收小(接生)的”,真可谓是“斜杠婆婆”一枚!然而,令人费解的是,为什么三姑六婆的名声会变成如今这样呢?这些既有一技之长,又能独当一面的先进妇女到底何至于此?
《水浒传》里的王婆。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水浒传》里的王婆。来源/电视剧《水浒传》截图
语义变迁觅因由,误传丛生待明眸
其实,从先前的种种描述中不难发现:即使在古代,三姑六婆的名声也好不到哪儿去。《为政九要》载:
“斯名三刑六害之物也。近之为灾,远之为福,净宅之法也。犯之勿恕,风化自兴焉。”
类似地,《南村辍耕录》也有言:
“盖与三刑六害同也。人家有一于此,而不致奸盗者,几希矣。若能谨而远之,如避蛇蝎,庶乎净宅之法。”
在传统士人眼中,良家妇女本不应抛头露面自行寻求经济供给以维持生计,深居简出、在家从父、出嫁从夫、老来从子才是她们理想的归宿。三姑六婆走街串巷,来往于各个阶层之间,见多识广,而这些也为当时社会主流所不齿。
从历史发展来看,“三姑六婆”这一类妇女形象在文人墨客笔下经历了一个不断负面化的过程,这在宋代便初露端倪。北宋末年,李元弼曾明确表示“勿放尼妇出入,收生之妇事毕亦然”,指出勿使尼姑登堂入室,即使是为女眷接生的产婆,也应在完成工作后尽快离去,尽量减少与她们的日常往来,并以此作为治家的准则之一。随着时间推移,三姑六婆贪财好利、巧舌如簧、扰乱闺阁的负面形象非但没有减弱,反而逐渐加深,成为了一种固化形象出现于文人笔记、戏曲小说中。
影视剧中的稳婆。来源/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前传》截图
影视剧中的稳婆。来源/电视剧《神探狄仁杰前传》截图
明清时期,妇女的生活空间更加收紧,就连与三姑六婆交往都会被认为有玷妇德。另一方面,从事这些杂业的妇女因为常与良家妇女接触,善于察言观色,深得妇女信任。不少妇女遇到问题自己无能为力,只好求助于三姑六婆。这使得她们往往能找到机会趁虚而入,诱骗妇女以谋私利。明代宋诩为了避免家人被人所惑,严禁三姑六婆上门,《宋氏家要部》(明刻本)中更是直言:“所谓三姑六婆者,尤宜禁绝,则不为其所倾覆也。”
久而久之,三姑六婆的骂名越来越多,并逐渐成为唯利是图、搬弄是非、迷信无知的女性代名词。清代李汝珍在《镜花缘》第十二回中就曾写道:
“吾闻贵地有三姑六婆,一经招引入门,妇女无知,往往为其所害,或哄骗银钱,或拐带衣物。”
于是,“三姑六婆”在文人笔下越发不堪,甚至呈现出模式化、脸谱化的走向,她们一旦出现,几乎总是被描绘成贪财善辩、廉耻尽绝的形象,鲜有例外。这种刻板印象的形成,直接导致了“三姑六婆”这一词语在后世被引申为搬弄是非、巧言善变的市井妇女。
满族妇女。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满族妇女。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长期以来,我们对“三姑六婆”的认识大多源自文学作品的描绘,但这些评价的记录者多为男性。在《醒世恒言》《喻世明言》《金瓶梅》《水浒传》《儒林外史》《雪月梅》《世范》《庞氏家训》《庭书频说》等男性文人著作中总结出的群体形象:一是巧为辞说、搬弄是非;二是贪财好利、盗骗财物;三是惑乱人心、媒介奸淫。总之,文人眼中“三姑六婆”是伤风败俗的,他们劝人如避蛇蝎般远离这些女性。这种话语权的性别差异,无疑对“三姑六婆”在世人眼中的形象产生了深远影响,以至于有失偏颇。
例如,明清时期的儒医和士大夫对“药婆”和“女医”多持反面态度,批评其不明医理,误人性命。但实际上,明清时期的女性医者已经具备了一定水平的医疗知识,甚至出现了女性名医,明朝时期著名的女医谈允贤所著《女医杂言》一书就记述了其对妇科、小儿科的研究,展现了女性医者在医学领域的杰出贡献。
药具,清。来源/故宫博物院
药具,清。来源/故宫博物院
诚然,“三姑六婆”中确有品行不端之辈,但也绝不能以偏概全,认为所有成员都恶劣至极。三姑六婆内部成员的构成具有复杂性,既有超脱世外的出家人——尼姑、道姑,也有在红尘中摸爬滚打的牙婆、媒婆;既有出身低微的丐户,也有儒生之家的女医。由宋至清,其所有成员是否都孜孜不倦地扮演着奸盗之媒的角色,恐怕也不尽然。不过,文人塑造群体形象时往往概而论之,一来二去,“三姑六婆”就给人留下了“避之如蛇蝎,恐其勾坏男女,盗窃家中财物”的形象,时至今日仍未能摆脱恶名缠身的境遇。
除了文人记述的倾向性外,在古代社会,“三姑六婆”这九种身份的女性尚较为常见。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些女性职业身份在当代社会已日渐式微、衰退消失。人们对“三姑六婆”词语的本义也慢慢陌生,开始扭转为泛指女性亲戚的含义。
民国年间,广州妇女正在为选举广州市参议投票。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民国年间,广州妇女正在为选举广州市参议投票。来源/中国国家博物馆
透过“三姑六婆”的群体形象,我们可以窥见人性的复杂与多面,因此在谈及这一群体时,亦当持有审慎的态度,不可草率地一概而论。她们的身影,如同古代市井画卷中的斑斓色彩,并非单一刻板,既有如神媒李知微这样的正面形象,成人之美(“二拍”《感神媒张德容遇虎凑忌日裴越客乘龙》一文);也有与此形成极大反差的王婆(见于兰陵笑笑生的《金瓶梅》)。可以说,“三姑六婆”这一群体,既是我国古代市井细民真实生活状态的缩影,又是社会环境下各阶层女性对解放天性追求的生动写照。她们或精明干练,或善良质朴,或狡黠多计,或愚昧无知,但无一不是时代的产物,是社会大熔炉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冉启斌、张玉岩:《词语误用义的产生及原因探讨——以“三姑六婆”为例,《语文知识》,2012年第4期。
[2] 胡桂香:《女性主义视野中的“三姑六婆”——读衣若兰的〈“三姑六婆”:明代妇女与社会的探索〉》,《妇女研究论丛》,2013年第5期。
[3] 张昂霄:《明清“三姑六婆”群体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广东省民俗文化研究会:《三姑六婆曾是“职业女性”》,《民俗非遗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9月。
[5] 张晨:《“三言”中的“三姑六婆”形象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曲阜师范大学,2023年。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中国?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机舱内部画面曝光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大熊猫,美媒:最早今年夏末抵达,“充满期待”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吉利胜黄金         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