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今天“营商环境”恶化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了“确定性”

时间:2024-04-24 15:00:53  来源:  作者:李岩
这两天,一个“不交钱,不让种地”的视频,上了热搜。4月22日,据“中国三农发布”报道,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多位种植户反映,有镇、村干部阻止他们下田耕种,种地要交钱,而此前他们已签订了土地承包合同。
媒体曝光此事后,当地已成立工作组就此开展调查。昨天,开鲁县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了“情况通报”。
认真去看这个“情况通报”有许多有意思的地方。

首先,县里面承认了“想收钱”这个事,虽然理由是:“开鲁县作为上级确定的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试点单位,针对“国土三调”较“国土二调”新增加的耕地开展的高效利用试点工作。报道中提到的“增补承包费”,是开鲁县新增耕地高效利用试点工作采取的处置方式之一,即由村集体对新增耕地收取的有偿使用费。”
不过,这里着实不太理解“增加承包费”为什么等于“耕地高效利用”?
举个更方便理解的例子:这就和,今天你这边租了房子搞酒店,你自己投资,把装修什么都弄完了,房租还没到期。今天业主突然说要涨房租,理由是房子现在装修好了,收益高了,“为了房子高效利用”所以要涨房租,一样扯……
其次,县里面承认了“收了钱”这个事,通告里说:“一部分新增耕地大户不愿交纳费用,导致已交费用的农户产生攀比心理,由此产生了阻碍翻地行为。”
这里面一方面是承认已经有部分农户交了钱。另外说实话,这个澄清就有些罔顾事实了。
且不说视频里那些高喊:“这个地不属于你们”“我不懂法”,就是当地的镇党委副书记。
那个说着“给你们惯的,110来了能咋地,上边让我敛钱我就敛钱,我明天要不整200个人来(挡着),我姓你姓,你信吗?草地变水浇地就得交钱!”的人就是当地村委会副主任。他们算不算是“农户”呢?

最后,县里面确定了“还收钱”这个事。因为最后处理这个事情的时候,定性这个事是“个别基层干部对待群众态度蛮横、言语粗鲁、工作方式严重不当”。而不是讨论,该不该收这个钱。
现在网上也有说,这个地原来只能种草,现在还能种粮食,所以收费是应该的。且不说荒地是如何变得能种粮食的,这些个投入怎么计算。
即便要收费,是不是可以不协商,随便政府一纸文件就可以推翻呢?
把通告看完,从“想收钱,收了钱,还收钱”这三点来看,当地的这个通报,没有回应应该回应的问题。就是,这个“耕地费”该收么?
那这个耕地费该收么?2004年,多位种植户与当地签订了为期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承包了该村5600亩土地,其中110亩为耕地,合同期限至2034年。
农民兄弟们辛辛苦苦签了30年的土地承包合同,好不容易把盐碱地改造成了良田,正准备春耕播种呢,突然被告知要补交“增补承包费”,否则就别想种地。这不是明摆着欺负人吗?
在采访中,有当地官员搬出了民法典,说草地变水浇地,要求“增补承包费”,适用于民法典里提到“情势变更”。但是民法典情势变更是说:“合同成立后,因不可预见、非商业风险的重大变化导致继续履约显失公平。”
而当地把地承包出去的时候,当种植大户花十几年上百万去改良土地的时候,土地的优化,难道是不可预见的么?
当然不是,问题的根结其实只在于一个字,“钱”。
所有的问题,大概都是当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因为土地财政不可持续之后,为了维持自身运转,就开始把手伸到了不该伸的地方。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今天“营商环境”恶化的根本问题,在于没有了“确定性”
“不让种地”这个事情的处理结果,不是今天想说的重点,可以再让“子弹飞一会”。今天想聊的事被喊的太多次的“营商环境”。
说实话,县里面这个两个不管是“镇领导”还是“村领导”,还算是“勇于任事”的,执行力很“果决”。大概率这次是“背锅”的。因为下达收缴“耕地费”的大概率是县里,而不是哪个镇的领导一拍脑袋做出的行动。
只是这种明晃晃“撕毁合同”,“敛钱”的行为,吃相太难看,不得不处理几个。
而且,此事一出,想来别说开鲁县,包括所隶属的“通辽市”的“营商环境”想来都会被收到波及。
查了下数据,根据内蒙古财政厅的数据,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54.7亿元,同口径增长4.2%。其中,分项目看,税收收入573.8亿元,同口径下降6.4%;非税收入280.9亿元,增加73.6亿元,增长35.5%。
而如果看各地市,前两个月的数字也很有意思。1月-2月,排行前四的你别是:
鄂尔多斯第一,财政收入为160.05亿,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大。但这也是正常现象(能源城市)
呼和浩特第二,财政收入为43.04亿,增长9.2%,作为省会这个正常。
原本的“常年老三”包头掉到了“第四”,财政收入下降12.7%。其中税收收入23.5亿元,下降14.2%,非税收入4.5亿元,下降4.3%。在当下的经济压力下也算说得过去。
最神奇的就是第三名“通辽”(开鲁县所在地),通辽1-2月财政收入增长59.8%。其中税收收入12.6亿元,增长20.9%;非税收入15.7亿元,增长115.6%。通辽凭借税收和非税收入的出色表现,总量占据了全区第三的位置。
税收20.9%的增长,非税115.6%的增长,不得不说,通辽的“工作力度”的确很大。
但是和“工作力度”同步出现的,或许就是这次“不交钱,不让种地”情况吧……
在内蒙古政府网站上,搜索“营商环境”四个字,可以查出来7097个相关的新闻政策。

看当地最新的在2023-11-29日印发的《关于印发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厅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里面,写了大概18条保障措施。

而不夸张的说,今天开鲁县这次“不交钱,不让种地”的事件,凭借一己之力,大概就可以把内蒙古当地的营商环境,拉到全国最差的行列当中。
试想一下,一个在当地用能力承包几千亩地,“深耕一二十年”(真是深耕),前前后后投入几百万的“农民企业家”。被当地不知道什么的“一纸文件”,说“交钱”就交钱,说“不属于你”就“不属于你”。那么,哪个“外地”的投资商,敢于在这片土地上做长期投资呢?

事实上,什么是好的营商环境?不是一系列文件,不是一系列帮扶,不是什么贷款。
好的营商环境就三个字,确定性。
什么是确定性呢?简单来说,就是让人心里有个底,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会突然来个“惊喜”或者“惊吓”。
比如对于农民兄弟来说,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确定性。他们需要根据天气、土壤条件等因素来计划种植什么作物、怎么种植,这都需要一个稳定、可预期的环境。
这次开鲁县的事件却打破了这种确定性。你想想看,农民们本来计划得好好的,突然被要求补交费用,这不就是打破了他们的计划吗?这不就是让他们感到迷茫和不安吗?

确定性意味着规则的明确和稳定。在一个规则明确且稳定的营商环境中,企业和个人能够基于明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导向做出合理的经济决策。
这种确定性不仅减少了不必要的风险和成本,还提高了市场的可预测性,从而鼓励更多的创新和投资。政府应该制定明确的政策,让大家都知道该怎么做,而不是突然来个“政策大转弯”,让人措手不及。这样的环境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促进经济的发展。政策朝令夕改,不仅会打击投资者的信心,还会使得整个市场环境变得扑朔迷离。
这次“要求种地补钱”事件,就是因为政策执行的不确定性导致的,这种不确定性对农民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风险,也影响了整个地区投资的积极性。当地收这几百万容易,让以后大家再相信政府,再愿意投资,可能几个亿都换不回来。
当然,确定性不光是“政策确定性”,政府该付的项目欠款能不能按时付,也是确定性,政府答应的奖补能不能到位,这些也是确定性。
如果政府一直高喊“改善营商环境”,但是欠款拖着不符,奖补不能落实,政策朝令夕改,那么即便出台再多文件,又有什么用呢?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中国?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机舱内部画面曝光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大熊猫,美媒:最早今年夏末抵达,“充满期待”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吉利胜黄金         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