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荠麦青青
“我父亲告诉我,人活在世上就两件东西,第一,你有一条命;第二,你有一个包袱,就是你的背包。命是拿来拼的;背包是拿来干什么的?命拼完了就扔了。我这条命就是用来建博物馆的,我的五百亩地、八百多万件文物、一百多件国家一级文物,这就是我的背包。”
他负荷着这个硕大无朋的“背包”,为其倾尽家财,并在立下的遗嘱中强调,死后全部上交国家,以完成自己毕生的追求和梦想。
樊建川在成为中国民间最大的博物馆馆长前,曾是一名登上胡润富豪排行榜的房地产商人,在成都不仅拥有自己修建的商品房,还有办公楼、商铺、加油站……但为了建造博物馆,他将其全部卖掉。
再向上追溯,下海之前,当年34岁的樊建川是四川省最年轻的副市长,前途无量,在即将提拔为市长之际,他却毅然辞职,只为供养自己的“收藏梦”——留存历史,唤醒民众。
● 樊建川
在他看来,“一个人要成长,记忆一定要健全;一个民族要成长,记忆也一定要健全,我就想做这样的一个敲钟人。”
与平庸作战
“回去要印一件新T恤,把‘大馆奴’三个字印在后背上,以后在馆里就我一个人穿。”
对于“大馆奴”这个灵感突发而诞生的称谓,樊建川和来访者谈起时,颇为兴奋:“现在有‘房奴’‘车奴’‘孩奴’,人们为了生活,无可非议,所以仍然是中性词。可是‘馆奴’不同,给博物馆当奴隶啊,要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什么的颁给我这样一个奖章,那真是最大的奖励了。”
樊建川当初异想天开,想建博物馆时,很多人都觉得他“疯”了,尽管都知道他收集成癖,但“大家都说文物捐给国家就可以了嘛,没有必要掏钱搞这事。”
诗人流沙河回忆:“我虽外行也明白,这是个无底洞,任你金山银海,也填不满。所以,不敢说半句鼓励妖精的话。”
“妖精”是成都一代报人车辐先生生前对樊建川的“戏谑”之辞:“旧时蓉城,人怪异谓之妖,物怪异谓之精。妖精之称,实有赞美之意。”
这个被称作“妖精”的男人,是一条血性的汉子,他的一生都在与“平庸”作战。
1975年,高中毕业的樊建川到宜宾县日成公社当了一名知青,尽管是城里来的年轻人,但他从不偷懒。因为拼命干活,他的手脚都结满了老茧,甚至在田里饿晕过两次。
一年半后,樊建川从四川远赴内蒙古当兵,在沙尘肆虐、气候极端的边塞驻守了一千个日夜:“当时劳动强度极其大,扛水泥,挖战壕,修碉堡......我干得吐血,写信给我父亲,我父亲给我寄了云南白药,叫我去买瓶酒。吃一点云南白药,喝一点酒,把吐血就治好了。”
● 当兵时的樊建川,来源:樊建川微博
高考恢复后,樊建川备考军校,当时全军七八十人报考,却只录取一个。“每次选择也会害怕,但是结果打了才知道,肯定要去拼,最后走过来也许还有一点运气的成分。”
最终,樊建川一举考上了西安政治学院,并在毕业后进入重庆三医大教书。
但四平八稳的大学教师身份让他似乎一眼就看到了自己的明天,于是,不安分的基因再一次“蠢蠢欲动”。
1987年,樊建川转业到宜宾政策研究室做了一名干事,因为接连在国家级的刊物上发表了多篇高屋建瓴的调查报告,继而成为了参与地方文件起草的“笔杆子”。
之后,卓有建树的樊建川再度获得上级赏识,被调至大林业开发办去做副主任,不久,因为能力超群,官至宜宾常务副市长一职。
那年,他只有34岁。
● 做副市长时,樊建川给书记汇报工作
年轻有为,未来一片光明。两年后,樊建川却在有望成为市长的当口突然辞职了,这在当地成为一条爆炸性的新闻,但在他看来再正常不过:
“公务员的工资太低了,不能支撑我的收藏梦想,万一我把持不住,贪污了怎么办?”
之前父亲被关“牛棚”的时候,樊建川每天收集小报、传单,他很想了解在这片他无比热爱的土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自己铁骨铮铮的父亲为什么要被批斗?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就有了收集报纸、书信的习惯,后来又因对抗战前辈满怀敬意,于是,他又开始收纳各种跟抗战相关的东西。
但那时,他还不富裕,一家人周末出去逛街,答应好给妻子买衣服,半路看到想要收藏的珍品,就和妻子软磨硬泡:“先把钱借我,下次给你买。”
既不想成为一个敛财无厌的贪官,又想继续搞收藏,于是,在众人的一片惋惜声中,樊建川放弃了大好的仕途。
他先到成都的一家港资公司当了一段时间办公室主任,一年后,他决定在银行贷款,和几个朋友合伙创办了“建川房屋开发有限公司”。
为了尽可能盈利,有些地产开发商偷工减料,樊建川却放出狠话:“谁敢偷工减料,谁就走人!”
短短的几年后,他把自己的企业做到了四川省行业前十名。
● 2005年左右,樊建川的资产就已经高达20亿
2008年,在汶川大地震之中,很多建筑墙倒屋塌,被夷为废墟,然而樊建川造的房子却岿然屹立,被人们赞誉为“房坚强”。
一个人的“抗战”
2001年,卢沟桥搞了一个抗战文物展。
得知消息后,樊建川兴致勃勃地带上自己的藏品去凑热闹,没想到国家文物局的专家看后颇为震惊:
“14件可以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比卢沟桥博物馆还多!”
这让樊建川大喜过望:“如果只是单纯做收藏,这些宝贝就只能蒙尘,只有建一个博物馆,才能让更多人看到它们,惨痛的历史才会被更多人铭记。”
尤其每当目睹满满一屋子的文物时,樊建川就仿佛看见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无数的妇孺百姓被屠杀,十室九空;浴血疆场的勇士,马革裹尸还;战斗机在城市上空呼啸而过,被炮弹轰炸后的地方火光冲天,变成焦土一片……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坐言起行的人从不喜欢拖泥带水。于是从2003年起,樊建川转型做博物馆。
● 樊建川和他的藏品,来源:樊建川微博
“四川有两千家房地产开发商,少我一个没关系,收藏战争更有意义。中国十三亿人,要有一部分人去承担责任,去考虑一些更长远的事情。其实我有点蠢,有种使命感,觉得这个事就该我干。”
于是樊建川开始“南征北战”,到全国各地去选址,但很多地方的负责人一听樊建川要地用来修建博物馆,纷纷质疑其动机:是不是打着建博物馆的幌子,圈地骗钱?
因此,多次考察过后,樊建川均无功而返。
走在时代前列的人鲜少一呼百应者,他们往往要单枪匹马,孤军奋战。
最终,四川大邑县安仁镇政府被樊建川的真诚所打动,将安仁的一片500亩的荒滩划给了他。
安仁镇名出自《论语·里仁篇》,“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圣人的核心思想“仁”“礼”“美”“善”恰好与博物馆的修身养性、提高民族素养的宗旨一脉相承,堪称机缘天成。
从博物馆动土开始,樊建川就给自己制定了一个目标:
“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这是一个甲子,是个大事,必须在8·15时开馆!
然而,待办完前期手续,真正大规模开工时已是2004年11月,距离预期仅剩9个月。若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把博物馆盖好,并顺利布展,无异于“天方夜谭”,放眼整个世界,也断无此先例。
为了赶工期,樊建川将每个馆的工地都立上倒计时木牌,晚上经常就住在工地上,垫几块包装用的纸板,只睡两三个小时。
● 工人为顺利开馆赶工
博物馆光陈列一般都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樊建川感慨当时也是“无知者无畏”:“天天在建筑工地上骂人,这边装电梯,那边装玻璃,顶还没有封,就开始布展柜,8月15日开馆,三天前都觉得不行,就是这么拼出来的!”
樊建川在他的自传《大馆奴》中有过这样一句感慨:“这是我一生中最忙的九个月,创造了一个世界奇迹!”
● 建川博物馆航拍,来源:建川博物馆供图
2005年8月15日,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的“中流砥柱馆”、反映国民党抗战的“正面战场馆”等5个场馆以“预展”形式如期开放。后经当时的文化部、民政部等6部委专家组现场严格审查后正式开展。
在开馆仪式上,当樊建川讲话时,天空突降大雨,但蹊跷的是,他刚讲完话,就不下了。
樊建川于是提笔在被雨水打湿的稿子上,写下了4个大字:苍天有眼!
苍天有眼,才让热血忠骨,魂归来兮。
● 不屈战俘馆的陈列是樊建川亲手做的
在川军抗战馆的文物展出中,一面“死”字旗格外醒目。当年奔赴抗日战场的川军有300万之多,而“以死明志”的旗帜则是一位父亲送给即将上战场的儿子的:
“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份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 “死”字旗,来源:建川博物馆聚落微博
当时装备最差的川军鹑衣百结,提着随时可能哑火的土造步枪和手榴弹,穿着草鞋,跨越大半个中国,去战场杀敌。川军将领刘湘病逝于第七战区司令的岗位上前留下一句话:“日军一日不退出中国,川军一日不得返川!”
每当说起中华民族历史上这场伟大的抗战时,樊建川都很激动:“我当过兵,我的父亲和岳父都是军人。父亲一辈13人全部参加过抗日战争,12人阵亡,只有老父亲1人幸存。这些人,值得用一生去纪念他们。”
在中国壮士群雕广场,矗立着219位壮士的铁铸雕塑,他们代表着全民族抗日将士英雄的群体形象。
● 中国壮士群雕广场,来源:建川博物馆聚落微博
抗战中阵亡的最高级别指挥官左权将军,他的女儿左太北在父亲牺牲时年仅两岁。广场揭幕的那一天,左太北看到了父亲的雕像,顿时泪倾如雨,她驱前紧紧与之相拥:“爸爸,我抱您了!”
她对樊建川说:“平时看父亲都是平面的照片,今天拥抱了立体的父亲。”所以,那一刻,她感觉特别满足和幸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抗战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军民同仇敌忾,付出巨大牺牲换来的,同时也少不了国际友人的大力支持。为纪念美军对抗战的帮助,樊建川特意修建了“援华美军馆”(后更名为“飞虎奇兵馆”)。
“援华美军馆”开馆后,曾在飞虎队开轰炸机的格鲁伯坐着轮椅赶来,这位84岁的老兵,看到队友们在中国作战时曾经使用的装备,见到他们中的某个人在某一天,某一场地的“飞行记录”,止不住像孩子一样失声痛哭:
“我还是第一次见到专门纪念美国志愿航空队的纪念馆。我最好的青春在中国,我为人类和平做出的最大贡献,就是参加了反法西斯战争。”
格鲁伯坐在轮椅上,给樊建川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他说:“我代表美军士兵感谢您。”格鲁伯还把珍藏了多年的私人抗战物品全部捐给了建川博物馆。
● 格鲁伯和樊建川,来源:建川博物馆聚落微博
在樊建川的心中,博物馆贮存着国家记忆、民族记忆,以此作为今天的“镜鉴”。
在日本侵华罪行馆,展出着的一件件文物令人气愤填膺:曾活活烧死过普通百姓的汽油桶、褴褛残破的血衣、弹孔尚存的军绿色钢盔、被捆绑,被凌虐,甚至被杀戮的一张张充满惊恐和布满泪痕的脸......
不让历史湮灭于时间, 樊建川说,一件物品,就是一个像素。一千万件物品,就是一千万个像素。文物多了,历史的像素就多了,历史的面貌就由模糊变得清晰。
为了打捞这些承载沉甸甸历史的藏品,他四处奔波,历经千辛万苦:为了寻找飞虎队一架坠毁的飞机,他曾多次爬上海拔4000米的汶川宝顶山,终于在震后将飞机两具起落架残骸运回来;高五米,直径五米,重达数十吨的抗日碉堡,是他远赴天津,将其切割成十几块,分装在卡车上,从两千里之外运回的......除了在国内收集文物,樊建川更是赶往日本,发动线人,不惜成本,不管是什么,樊建川见到就买:“仅购买、翻拍的照片,就超过30万张,装进集装箱拉回来,我把市面上能见到的基本都买光了。”
在这些照片中,有一个正气凛然的少年,特别引人注目。
这个孩子名叫季万方,他肃立于那里,两脚立正呈45度,是非常标准的军人姿势。
当时正值长沙会战,日军攻占一个村庄后,发现顽强抵抗的,只是3个中国小孩,季万方是其中年龄最小的。牺牲时年仅10岁。
● 季万方,来源:樊建川微博
很多遗照是战俘们一生之中唯一的存照,樊建川将其运回祖国。在战俘馆曲折的回廊里,无数流亡异邦的忠魂得以安顿。樊建川说:他们虽然吃了败仗,我们也不能遗忘他们,我们怎敢遗忘他们?
以色列驻华大使进馆参观后,为樊建川写下一段话:
“这是一个平凡的人,干了一件伟大的事,他留住了一个民族的苦难。”
樊建川有自己收藏的三条准则:一是对记载历史有意义的,二是特别容易被人遗忘的,三是标志性、反映社会变迁的。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他第一时间跑到商店买了一箱奶粉。温州动车相撞事故后,他又立即去现场收了一集装箱的残骸:“明天,今天就会成为历史,你选择性地、系统地收集它、说明它,它就会焕发出意义。”
在建川博物馆,不仅有抗战的历史,还有记录“当下遗产”的博物馆。
在汶川大地震博物馆,浓缩了汶川地震的怆痛与记忆。博物馆里大大小小的摆钟、座钟、闹钟的指针都停在了14时28分,十几年的时间内都没有走动过。
● 地震博物馆
在3000余平方米的展区,有一件新娘婚纱尤为令人叹惋。地震前,一位摄影师带着三对新人在拍摄婚纱照,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灾难猝发后,一对新人当场遇难。一个月后,樊建川带领工作人员回到银厂沟寻找新人的遗物。
最终,樊建川用木棒找到了一截染血的婚纱。这件婚纱连同新娘曾穿戴过的高跟鞋和花环一起,被安置在了展厅。展品的上方,写有这对新人的爱情故事......
● 遇难新娘的婚纱,来源:樊建川微博
甚至,他还为在地震中丧生的小女孩胡慧珊盖了一座纪念馆,“通过一个圆形的天窗,阳光洒入房顶下这片粉红色的空间”——“粉红色”是慧珊生前最喜欢的颜色。
后来,妈妈抱着新生的小女儿来看望慧珊,她将博物馆收藏的慧珊的乳牙贴在脸颊上,久久不放......
● 胡慧珊纪念馆
汶川地震馆的前言是樊建川亲自书写的,其中有句话振聋发聩:
“我们也知道多难才能兴邦,但前提是,汲取教训,铭记灾难。”
清代著名思想家龚自珍曾在《古史钩沉论》里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没有“断流”的国度,她的辉煌与悲壮,都值得铭记,因为只有明从所来,才能知向何方。
在建川博物馆聚落,每年有100多万人次来到这里,几乎又都泪流满面地离开。
鞠躬尽瘁 死而不已
坊间戏言,如果你想让一个富翁变成穷人,那就让他建博物馆吧。
为了博物馆,樊建川把曾经赚来的辛苦钱,十几个亿全都砸进去了。而他自己的生活,简朴至极:他穿几十块钱的衣服,抽二十多块钱的烟。无论是做节目,访谈,签售,他都穿馆内自制的宣传T恤。
20年前,别人笑樊建川是“傻子”,拿巨额财富打水漂;也有人赞其是“堂·吉诃德式的理想主义者”,这个手执长矛和风车“搏斗”,永远前进的“骑士”,尽管被人讥讽为不切实际的冒险者,但樊建川不否认在堂·吉诃德这个形象身上同时寄寓着正面意义:悲天悯人的情怀、一往无前的精神、“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敢。在他看来,不疯魔,怎成活?
● 来源:樊建川微博
为了让博物馆正常运营,他卖字,“卖唱”,还“卖讲”:在北大、浙大、川大都讲过课,“有时候一堂课可以挣几万块钱,也拿来运转博物馆。”
只要能让博物馆生存下去,他不惜自降身段,拼尽全力。他的骨子里始终是一名军人:“当兵的人第一不怕牺牲,第二敢于冲锋,第三有担当精神,第四崇尚荣誉”。
为了掌管好这个偌大的建筑群落,他“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甚至大年除夕的时候,也和保安一起去站岗。
● 每年除夕,樊建川都和保安在一起
每到最为艰难的时候,樊建川总会去壮士广场走走,并在抗战将士的塑像前久久默立:英灵不朽,还在诉说着那段气壮山河的历史;浩气长存,也在护佑着这片厚土苍天。
他希望被热血浇筑的脊梁永远傲然挺立,无论于自强不息的个体,还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
多年前,樊建川在成都将房地产事业做得红红火火时,身边的朋友都劝他移民国外,还带他一起去加拿大考察。“我真的去办移民加拿大的手续了,最后又后悔了,还损失了几千加币的手续费。”
故土难离,他便将“根”深深地扎在了四川,矢志于“家国记忆”的重塑。迄今为止,建川博物馆已成为目前国内民间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自2005年创办以来,已建了70余座专题博物馆,樊建川还在筹备更多主题的展馆。
● 建川博物馆官网展馆列举
今年67岁的樊建川,在新馆开幕仪式致辞中表达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在有生之年,“为国家修建和捐献100座博物馆!”
这样的宏愿也契合了他建馆的宗旨: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民族,收藏传统。”
2007年底,樊建川在安仁镇口述了遗赠,决定死后将博物馆和所有文物,以及个人财产全部捐献给政府。
妻子用了一周的时间,去理解并支持丈夫的苦心孤诣,并签字同意了他的遗赠计划,但是另一份遗嘱却坚决不肯签字。
在这份遗嘱里,樊建川想把遗体捐赠给重庆三医大,并希望用自己的皮绷一面军鼓放在博物馆里:
“谁要敲一下,我就出现在对面很大的声控电视墙上,给他唱一首歌,他必须为我的博物馆捐一千元钱。我死了后,继续给博物馆作点贡献。”
2008年,美国布莱恩特大学授予樊建川荣誉博士学位。终身教授杨洪的推荐语如此写道:
“我体会到一位有民族尊严的人,想为自己国家,甚至世界文化史,留下真实记录的豪迈。”
记者采访时曾问他:“放弃政途、放弃巨额的财富,你后悔过吗?”
他语调铿锵地回答:
“人寿百年,纸寿千年,而器物寿命可达万年,人走物留,直到永远。”
金庸先生曾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作为历史的守护者,他架起的,是通向未来的桥梁;作为一个时代的“敲钟人”,他警醒的,是所有不该昏聩的灵魂。
山川巍峨,是谓中国。
● 参考资料
[1]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大馆奴
[2] 三联生活周刊 | “馆奴”樊建川:百座博物馆的梦想实践
[3] 山西晚报 | 樊建川:散尽家财收藏800万件文物
[4] 新华每日电讯 | 民族复兴,“膨胀”了“馆奴”樊建川的心
[5] 5.文博山西 | 山西人樊建川丨有人说他是“墨家”:为建成100个博物馆捐给国家,他卖字卖唱卖讲…
[6] 凤凰新闻“君品谈”| 不是我樊建川有能耐,只是生逢好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