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他们为什么不追女生?梁永安给出了答案

时间:2024-05-22 11:31:16  来源:  作者:李岩

现代的生活里

爱情不再是唯一

又到一年520,可这个属于爱情的节日,今年的气氛好像特别淡。

往年地铁站里花样繁多的宣传语,现在难得一见,剩下的只有行色匆匆的年轻人们,赶着走向自己的站台。

甚至,连朋友圈里“秀恩爱”的红包数字截图,都不见了踪影。

前段时间,我们发布了一篇文章:《他们为什么不追女生了?》。3个不同背景的男生,和外滩君分享了他们的感情故事。

在这个话题面前,大家用几千条评论,展现出了充沛的表达欲:

“感情只不过是单方面付出,浪费时间、浪费金钱,关键还得不到回应。这不是想不开是什么?”

“婚恋不是必需品,已经成了全体人类的共识。”

“男生为什么不再追女生,这道题,应该由女生自己来回答。”

就这个话题,在滴水湖朵云书院,我们向梁永安老师做了一次探讨。

这位复旦大学的人文学者,被称作“年轻人最熟悉的爱情导师”。在他看来,男生不追女生,这件事实在太过正常。

如果说现代生活给人带来了什么结果,爱情冲动的褪去一定是其中的一个。

“因为我们的年轻人里,至少有三分之一,都不需要亲密关系。”

以下为梁永安老师自述。

01

失去确定性之后

追逐爱情的意义在哪

现在的男生,的确不追女孩了,这就是社会的模样,我丝毫不奇怪。

因为在亲密关系这件事上,追求就意味着承担。就像我们说男孩子求婚,拿出一个钻戒:“嫁给我吧!”他通过这种仪式感,完成了一份承诺。

在传统社会的时候,这种追求的过程,通常意味着一份回报,或者一个可以预期的稳定结局,比如说成家。那么追逐爱情,自然就成了一件可以去期待的事情。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爱情的“唯一性”越来越不存在了。很多人恋爱那么多年,最后分手,哪怕结婚了,离婚的也大有人在。

前几年我看我们的离婚结婚比例,已经到了一个非常高的状态。像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都能达到30%,甚至35%以上。

这样的话,男生,作为传统上“追逐”的那一方,哪里来的动力呢?

况且现代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的可能性:全球化、互联网,大家不用出门,就能完成社交。但要知道,爱情,是从孤独中来的。

按照柏拉图的说法,人的成长应当来自智慧的成长,而智慧的成长,正是来自于与人的交往。

最早在古希腊,比如说雅典的城邦,人们喜欢去户外,当一个“自由民”。年轻男女在大自然里,喝酒、辩论,在这种交流和交互之中,我们的社会感情开始建立。

所以那个时候我们认为,孤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但现在呢,孤独不再是一个问题了,想解决它,也不需要跑到草坪上、山坡上,大家坐而论道了。在网上有这么多平台,我跟谁聊天都可以。

社交变得廉价,追求爱情又变得不可预期,年轻人们还想不想要为此付出金钱、时间?更不用说,我本可以把这些精力投入到别的东西之上。

追求爱情,在很多男孩子看来,自然就变成了那个不值得的东西。

02

成本高昂的求爱

但这本不是爱情的阻碍

确实也有很多男生,觉得追女孩的难题在于成本。买房、买车,尤其是进入工作以后,更加如此。

有人觉得这太俗了。但对物质的追逐,其实不是一件需要被刻意回避的事情。

我们看《生活史》,里面描写了19世纪的法国。那个时候的人们,在巴黎、在里昂,大家也想买大房子。

在他们看来,房子里面的客厅、茶几、阳台,都是很重要的,大家还可以聚集起来开沙龙。这就是一种生活品味,人们需要这种生活感。

所以,在感情之中,追求房车,也是一种非常自然的情感需求。

只不过我们更应该想明白,物质基础很重要,但它们并不是唯一的衡量,经济条件和爱情并不划等号。

我之前在日本当客座教授,有一个学生。那个时候他结婚没多久,和老婆两个人也刚买了房子。

日本的家具不便宜,他们买不起新的,就去二手市场淘,然后搬回家布置。

后来他和我说:“梁老师,我很珍惜这些家具,我连哪天买的日期都记得。”因为一看到它们,就能想起那些快乐的日子。

我觉得这才是爱情应该有的样子,它更像是两个人共同创造、共同打造一份新生活的信念。哪怕暂时没有一个非常好的物质基础,也不应该让它变成爱情的阻碍。

更何况现在时代在进步,男生女生都可以去追逐自己想要的物质,所谓的恋爱成本,没有必要再按照性别来分。如果再仅凭房子、车子这些来衡量爱情,那就是本末倒置了。

因为亲密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付出,一种疼爱。这种爱不是单向度的,不是功利的,它反而应当超越功利。

爱情是一种本能,当你开始思考它的得失的时候,就会失去坚持的动力。

03

35岁

才是爱情的好年龄

很多年轻人还是会有疑惑,说哎呀梁老师,你这些我都明白,但是我遇不到合适的人,怎么办呢?

我说你不用急,因为最好的爱情,根本就还没来。35岁、40岁,才是那个最适合恋爱的年龄。

有的人期盼18岁相爱,两个人走过学生时代,然后进入社会,用时间来营造自己的小生活。这很美好,但也很理想,因为爱情的曲线,并非从一开始就是丰满的。

年轻的时候,人们往往喜欢寻找共同性,像电影《花束般的恋爱》,里面的小麦和小绢,两个人喜欢同一首歌、同一个导演,就可以互相吸引。

但随着人不断长大,爱情的来源,会慢慢变成差异性。

现在人们的生活碎片化了,而且分工也明确了。我们从古代的自然人、智慧人,变成了现代的文化人、专业人。

比如我今天从市区过来,坐地铁,光是这一条地铁线,就需要多少不同行业的人啊。有设计的、勘探的、组装设备的、管理调度的……这些部分,外行人根本就不懂。

但这些地铁的从业者,这些“理工科”的人们,难道就要在自己的行业里生活一辈子,就只能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寻找朋友,乃至另一半吗?

显然不是的,很多时候,你在做的东西,对那些不熟悉的人来说反而更有吸引力。男孩拿出一部分他,女孩拿出一部分她,两者碰撞,才会有更多交融的可能。

怎么做呢——寻找你自己的文化圈。就像明朝张岱说的:人无癖好不可交。这个道理,对于亲密关系来说,也是一样。

所以我觉得,年轻人更应该去寻找自己的爱好,像很多同学玩的汉服、二次元,都很好。我们现在的亚文化,就是这么产生的。

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多元的、丰富的人。然后,到了成熟的那一天,你就可以说:我已经做好了爱情的准备。

这种成长,是不分男女的。

04

无论爱或不爱

爱情就在那里

大家对于感情的困惑,其实和对于人生的困惑,本质上是一个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就处在一个急剧的变革时期。

像我刚才说的,西方对于孤独的思考,是来源于古希腊,它鼓励人们交流、群居,然后分享彼此。

后来近现代,社会转型了,于是哈贝马斯提出了公共领域,以赛亚·伯林又讲消极自由:身为一个人,我可以拒绝做什么。

在这样的一个沿革之中,人的社会性就变了,从原来的自上而下的集体,变成了一个个分散的个体。

但中国缺少这种文化。我们35岁以下的年轻人,大概有3.6、3.7亿,他们长期以来在集体思维中成长,不管是家庭、学校,还是踏入社会,都是如此。

很多年轻人烦恼父母“催婚”,就是这个道理,正在走入现代生活的个体,还要时刻面对集体的束缚。两代人之间,自然就会有矛盾。

以至于男生女生,都开始困惑、迷茫了:我这样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啊?要不要追求爱情、进入婚姻,他们也没想明白,只顾计较得与失,却忘了爱情本身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说,男孩应不应该追女孩,或者反过来,都算不上一个问题。因为起码三分之一的中国年轻人,根本就没有进入亲密关系的必要。

他们有些人自我,不喜欢恋爱的束缚;有些人向往自由,一个人更自在;也有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很难在亲密关系中获得价值。

那我觉得,不如就让他们单身,这会是一个契机,能让我们以一个独立人的身份,去思考新的生活方式。

当“可以单身”成为一种能被接受的文化,追逐爱情也就不再是那个需要被忧虑的事情。

我们要学会接纳荒诞,接纳非线性,接纳自我,这是现代性在给我们上的课。

而这一堂课,需要一种极高的理性去理解,只有这样,才会有塑造出从容和充盈的自我。

这就是我一直想和年轻人说的:“只有先坚定单身的信念,你才有可能被爱”。

因为爱情不会跑,它一直就等在那个地方。

面对爱情,你还会追逐它吗?欢迎留言一起聊聊。

文、编辑/夏尔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中国?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机舱内部画面曝光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大熊猫,美媒:最早今年夏末抵达,“充满期待”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吉利胜黄金         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