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戈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餐饮江湖中,有一位女性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
她从最普通的服务员起步,一路披荆斩棘,最终成为执掌亿万火锅王国的CEO,被称为“最牛服务员”。
她就是杨利娟。
她的故事,仿佛一部励志大片,讲述着从平凡到非凡的华丽转身,让人不禁感叹,每一个不起眼的开始,都可能蕴藏着改写命运的无限可能。
现实不是爽剧
杨利娟出身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在她的童年记忆里,更多的是父母在田间地头的辛勤汗水和砖厂里沉重的背影。
父亲那双满是老茧的手,以及母亲那永远洗不净泥土的衣襟,构成了她最初对生活的理解——艰辛,是这里的底色。
● 上世纪90年代的四川
家里有两个哥哥,他们怀揣着改变命运的梦想去了外地,试图通过经营煤炭生意为家庭带来转机。
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鸿沟往往是残酷的,他们的尝试非但没有让家庭的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反而因为投资失败,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背负上了沉重的债务。
一夜间,那些积攒了半辈子的血汗钱化为乌有,还额外添上了沉甸甸的外债。父亲的背脊,似乎更加弯曲了,他把所有的力气都倾注在一块块砖头上,渴望着能早日抹平这笔账单。
此时的杨利娟,正值豆蔻年华,在学校里,她是老师眼中的优等生,成绩优异,本应是家人希望的寄托。
但她望着每日劳作到深夜才归家的父母,心中五味杂陈。那份成绩单上的荣耀,在生活的重压下,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她做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辍学,去打工,用自己稚嫩的肩膀分担家中的重担。
● 图片来源:《矮婆》
走出校园,迎接杨利娟的并不是想象中的广阔天地,而是现实的冰冷与艰难。
没有大学文凭,没有工作经验,一个初中毕业的女孩想要在城市里找到一份足以支撑家庭的工作,谈何容易。
为了生存,杨利娟什么活都愿意尝试。她曾在小餐馆里帮忙洗碗,手指被泡得发白;也曾在工厂流水线上加班加点,夜以继日地重复着机械的动作。
每一次微薄薪水的到来,都意味着家里的债务可以减少一点点,虽然缓慢,却是她心中最坚定的信念。
遇到生命中的贵人
在杨利娟的人生轨迹中,有这样一位贵人,他的出现如同一束光,穿透了她生活中的阴霾,这个人便是张勇。
● 张勇
1994年,张勇和妻子在四川简阳创办了一家名为“海底捞”的餐馆,那时他们并没有餐饮业的经验。
为了学习经营之道,他们经常去当地的餐馆考察市场,吸取经验。
在一次用餐时,张勇被一个名叫杨利娟的服务员深深打动。
他注意到,那些被杨利娟服务过的顾客回头率很高,张勇还发现,杨利娟不仅服务态度好,而且工作能力出众,非常勤快。这让张勇更加确信,他的餐馆需要这样的人才。
● 主打服务客户的海底捞,可以说每一个服务员都是杨利娟的“分身”
在一次用餐时,张勇向杨利娟提出了邀请,得知她在原餐馆的月薪是120元后,他甚至提出了160元的月薪。在当时,160元的月薪已经相当可观,尤其是比她原来的工资高出40元。
张勇本以为,面对金钱的诱惑和家庭的债务压力,杨利娟会毫不犹豫地接受这个提议。然而,杨利娟并没有立即答应,她记得原餐馆老板在她最需要工作时给予的帮助,这份恩情让她犹豫了。
尽管如此,杨利娟还是礼貌地回复了张勇,表示会考虑他的提议。之后,她继续在原餐馆默默地工作。
直到原餐馆老板计划搬到其他城市发展,情况才发生了变化。
老板本想带杨利娟一起走,但杨利娟的家人担心她年纪太小,去那么远的地方不安全。
杨利娟最终还是决定留在简阳,最终接受了张勇的邀请,加入了海底捞。
杨利娟20岁那年,便成为海底捞首店店长,肩上扛起了沉甸甸的责任。
● 张勇和杨利娟
1999年,是海底捞历史上的关键节点,也是杨利娟职业生涯的转折点。
海底捞决定北上西安,开辟新天地,而这个重任,落到了杨利娟的肩上。她离开了熟悉的四川,带着海底捞的旗帜,踏上了陌生的征途。
那时,西安的海底捞团队里,没人懂得如何操作电脑,这对于杨利娟来说,无疑是一座必须翻越的大山,即便如此,张勇也依然坚持让她要学会使用电脑。
面对这项突如其来的任务,她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几乎要被压垮。
在最艰难的时刻,她拨通了张勇的电话,声音中夹杂着无助与泪水:“真做不来,不想干了。”
电话另一端,张勇却坚定地回复她:“人不学习,不行!你这么年轻,什么都能学会!”
挂断电话,杨利娟没有放弃,她用30元买了一个键盘,向隔壁打印店的师傅学习打字,又斥资7000元购入一台电脑,报名参加了一个月的培训班,硬是把自己逼成了电脑高手。
命运的转折点
西安首店的独立运营,成为了杨利娟职业生涯的关键转折点,也让她完成了管理者的进阶。
起初西安首店运营情况并不是很好,杨利娟主动求变,她与团队走上街头,亲手张贴宣传广告,尽管营业执照都差点被没收,但这份敢于尝试的勇气,已然彰显了她的魄力与决心。
● 海底捞在西安的第一家店面
面对初次尝试的受挫,杨利娟迅速调整策略,转向更加温和且亲民的方式。
她们开始为周边的办公区、公交站点送上一杯杯温暖的豆浆,用这份小小的心意,悄然搭建起与潜在顾客间的桥梁,同时也巧妙地将海底捞的品牌形象植入人心。
一连串的创新尝试后,西安店终于迎来了转机,顾客渐多,生机重现。而杨利娟也越来越被重用,30岁时便成为公司唯一一个副总经理。
● 海底捞的大巴车广告
随着海底捞声名鹊起,杨利娟也成了众多猎头眼中的香饽饽,百万年薪加上诱人的股权激励,频繁的挖角电话络绎不绝。
但她每次都坚决地回绝:“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你们不要再来电话了,我离开海底捞什么都不是,我不会离开海底捞的。”
给人感觉柔柔弱弱的杨利娟,在海底捞遇到困难的时候,却是那个挺在最前面、身板最硬的人。
2002年,海底捞初到郑州,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危机。两辆卡车载着60多名手持棍棒的大汉直奔店面而来。
那一刻,21岁的杨利娟没有退缩,她冲到了最前线,用自己的身躯挡在了店门前。
事后,在回忆录中,她写道:“忘了害怕。当时就想一件事,这个店装修花了那么多钱,绝不能让他们砸!”
凭借这份果敢与魄力,杨利娟深得张勇的器重与信赖,自2012年起,她被赋予了更加重大的使命——全面执掌海底捞所有门店的运营管理。
这一年,仿佛成了海底捞命运的转折点,杨利娟如同一位舵手,引领着这艘餐饮巨舰驶向新的蓝海。
在她的运筹帷幄下,海底捞不仅巩固了国内市场的领先地位,更开启了国际化征程的宏伟篇章。
2012年,新加坡的首家海外门店顺利开业,标志着海底捞成功跨出了国门,次年,美国分店的设立,则进一步稳固了其在全球餐饮版图中的位置。
● 海底捞新加坡店,坐落在繁华地段。图片来源:海底捞官网
杨利娟以其卓越的领导力和国际化视野,推动着海底捞品牌在全球范围内熠熠生辉。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杨利娟的地位与贡献得到了高度的认可,她不仅是海底捞不可或缺的核心人物,还荣幸地成为公司四大创始人之外,少数拥有股权的高管成员之一。
● 欧洲的海底捞分店
一年后,海底捞对管理制度进行革新,核心是“连住利益,锁住管理”,而这一创新管理机制的操盘手,正是杨利娟。
她主导推行的师徒制度:店长的薪酬与其餐厅的业绩紧密捆绑,更为独特的是,店长还能从其徒弟乃至徒孙经营的分店利润中分得一杯羹。
这项制度激发了前所未有的动力,每位店长不仅为自家门店的繁荣竭尽全力,更积极培养、扶持新店长,形成了一个生生不息的连锁反应。
在这样的机制激励下,海底捞内部涌现了许多令人惊叹的财富故事,其中一位店长的年薪甚至达到了600万元。
与此同时,海底捞的版图也迅速扩张,一度在全球范围内开设超过1500家门店,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火锅王国,这一切,皆得益于杨利娟推动的这套独特而高效的师徒管理模式。
也正是这20多年来一点一滴的沉淀,让杨利娟成为张勇放心、员工服气的“杨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