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内新闻

“问题儿童”的症结,终于有人说清了

时间:2024-06-02 09:19:19  来源:  作者:李岩

“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只愿自己能努力做到让悲剧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作者 | 傅淼淼

题图 | 中新社

“在这个社会上,律师是需要拿证的,我们开车要拿驾照,我们心理咨询师执业也要拿心理咨询师证,(可是)做爹做妈是不用拿证的,我们就这么做了。

问题是,就这么做了,我们却要做一辈子。这是我们一生做得最长的一个角色,反而我们没有去学习。”纪录片《镜子》中,心理咨询师李品宽在那些将孩子送到训练营的家长面前如此说道。

《镜子》是一部聚焦家庭亲子关系的纪录片,讲述了焦虑的家长们因为孩子辍学的叛逆变得手足无措,于是将孩子送到训练营接受3个月的“改造”。孩子们参加81天的训练营,家长们参加6天的家长课堂。很多人将这部纪录片称为“央视版《变形记》”,只不过这次参与“变形”的,除了孩子,还有父母。

为什么要把孩子送到训练营?因为家长觉得孩子“出问题”了。训练营的结业典礼上,一名辍学1个月的高三学生说:“曾经,我的‘主人’无论吩咐我什么,我都会乖乖去做,风雨无阻。在他们眼中,我是一个好‘机器人’。转眼之间17年过去了,很不幸,有一天我感染了病毒,我开始不听使唤,无论‘主人’输入任何修复程序,都无法将我修复。‘主人’手足无措了,他们将我所有的程序全部删除一空,无论好坏。”

这究竟是“问题孩子”,还是“问题父母”?

“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

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

《镜子》主要围绕三个男孩展开:家明16岁,辍学在家,喜欢玩网络游戏,昼伏夜出,想当背包客,想去流浪;张钊18岁,就读于衡水市第二中学,即将参加高考,辍学在家,和早恋女友住在一起,让父母出去租房住;泽清14岁,辍学在家,喜欢在网络上下军棋,父母都是高知,家庭关系淡漠,他曾经动手打过母亲。

2015 年 6 月 21日,安徽亳州。一名父亲与女儿参加蒙眼吃西瓜比赛。(图 /IC)

2015 年 6 月 21日,安徽亳州。一名父亲与女儿参加蒙眼吃西瓜比赛。(图 /IC)

孩子们大都十分抗拒来到训练营,也根本不奢望父母会有任何改变。他们在镜头前大声控诉:“一个人的脾气,40多年的脾气,说改就改吗?”

纪录片中,孩子们上台表演《我是谁》,自述稿中如此写道——“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边还是内心,与他们多么相似。”

性格强势、控制欲强的父母,常会培养出离经叛道的孩子;身处缺少爱或不懂得表达爱的家庭,孩子就有可能变得性格过分敏感,缺乏存在感;而那些不懂得尊重,一味拿同龄人打压孩子的父母,也许会让自己孩子的性格变得极端,总是争强好胜,想要证明自己。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或许曾多次表达自己的需求,抑或直接表达愤怒,大人们却没能认真对待。久而久之,那些没能被消化、被完全释放的情绪,就像不断滋生细菌的垃圾一样堵在心底。父母积习难改的思维定式,遇上处在青春期只想一味抵抗的叛逆孩子,确实很难通过3个月的集训便发生彻底的转变。甚至在一场集训结束后,只能将问题暴露得更彻底,令解决方式变得更极端。

(图/《镜子》)

(图/《镜子》)

在纪录片的结尾,家明又去打网络游戏了。即便此前父亲做了很多努力与尝试,帮他开了网店、养了哈士奇、抽时间陪他看电影,他最终还是选择辍学,当起了背包客。而泽清回到家,依旧不想上学,还是每天闷在家里下军棋。后来,他的父母又报名来到《心理访谈》节目,选择继续求助。张钊则向父亲索要1万元买狗送给女朋友,父亲转给他8000元,他花费1700元买狗。他之后参加高考,被长春某高校焊接技术与自动化专业录取,后又选择复读,参加次年高考。

世界上从来没有完美的父母,孩子不能一味地抱怨父母、抱怨原生家庭,不能一味地沉溺过往、自怨自艾、自暴自弃。孩子年纪小的时候,或许还能和父母对抗;等到长大成人,又是否具有与社会周旋的能力呢?

有些“问题孩子”,并非家长管教太严格,反而是家长在某些教育层面过于欠缺,他们没能教会孩子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让孩子更早地意识到自强与独立的重要性。

(图/《镜子》)

(图/《镜子》)

亲子关系重建的路上,从来不会一帆风顺,甚至充满了遗憾。等问题发展到不可挽回的地步,很多努力也只是徒劳。或许,只有屏幕前的看客们,能够吸取到一些教训。这正如豆瓣一则评论所写——“我也曾是一个‘问题少年’,我也非常清楚我有一对‘问题父母’,但这些都已经过去了,只愿自己能努力做到让悲剧不在下一代身上重演。”

“不是中了病毒,

是有了自己的感受”

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千万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暗含一个逻辑——似乎人生只有一条路径,要求孩子们在同一条赛道上奔跑竞速。

这与“高考分数决定孩子未来”如出一辙,什么都是可以被量化的,什么都可以被评比。人们身处同一个社会时钟里,稍微慢一点都会被时代所遗弃。然而,复杂的生活与幽微的感受是无法被量化的。忽视感觉、忽视沟通,一味地量化,一味地发号施令,久而久之,人难免会异化,彼此的情感联结也会变得十分脆弱。

(图/《镜子》)

(图/《镜子》)

硬要说的话,父母才是子女的人生起跑线。父母对待生活的方式和与子女沟通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情绪的韧度、思维的广度。或许,人生并非旷野,总要受制于周围的条条框框。但人生也并非一条单向度的跑道,家长们大可不必像设定程序那样精确地培养下一代。

人们常说,没有爸妈不爱自己的孩子。可如果真的爱,又为什么会变成伤害呢?《镜子》的结尾,心理咨询师一直在感慨——“这些家长爱不爱孩子?爱啊。爱始终都在那里,没有不爱的”,“因为爱的认知一扭曲,这种爱的能力出不来”,“我们出来的全是改造孩子、教育孩子、(试图)改变对方的想法”,“爱的能力没有出来,满满的爱往往变成满满的伤害”。

心理学家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写道:“在我们这样一个特别讲孝道的社会,‘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会成为一个巨大的魔咒……真爱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我们必须意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检讨和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具体方式。‘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是一个懒惰的逻辑,是父母们为自己开脱的最佳借口,假若你特别迷信这句话,你对待孩子的方式就一定需要检讨。”

《为何家会伤人》

武志红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8-11

在信息流通如此便捷的当下,为人父、为人母的大人们想要获取一本关于教育的书、观看一部关于教育的影片绝非难事,为何他们的观念依然如此陈旧?

或许困在信息茧房里的人,总是倾向于看到自己认可的东西,摒弃不喜欢的东西,因而变得越发自我肯定;抑或是,处在权力上位的人们,总是要等低位者的情绪积压到一定浓度,甚至走到不可挽回的地步时,才会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很多家庭的组建模式并非关乎爱与信任,而在于权力与制衡。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亦是家庭权力关系变换与更迭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很多父母并不是因为第一次当父母缺乏经验,而是因为自己第一次品尝到权力的滋味,不知该如何适度且合理地使用权力,才最终导致与子女的关系如此紧张。

《镜子》主要聚焦在叛逆男孩与他们的家庭纷争,但片中一个名叫“彤彤”的小女孩,却一语道出了亲子关系的真谛。彤彤戴着眼镜,坐在一张小马扎上面,对着镜头平静地说:“我们小孩也是人,不是机器人。其实不是中了病毒,是有了自己的感受,不想受控制了。”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中国?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机舱内部画面曝光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大熊猫,美媒:最早今年夏末抵达,“充满期待”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吉利胜黄金         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