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午饭都没吃帮你选学校,你自己分数低,本来也上不了好学校。”在错过填报时间,没报上第一批院校后,唐靖的“高考志愿规划师”反倒怪上了她。
2023年,来自湖南的美术生唐靖,高考时文化和专业的综合分为282分,参考往年录取分数,她预计考上省内某一本院校的中外联合办学项目,问题不大。
然而,唐靖爸爸花费3000多元,将填志愿的事全权交给了一家高考志愿咨询机构。没想到最后一天,由于“志愿咨询师”不熟悉操作系统,没来得及填完30个志愿,填报就截止了。
无奈之下,唐靖只能参加下一批志愿填报,最终去了省外某二本院校。
唐靖的故事并非个例。“3小时进账2亿”“17999元一张圆梦卡”……近年来,高考志愿咨询服务市场日益火爆。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 年高考志愿填报市场付费规模预计达到 9.5 亿元,比2016年增长了6倍多。
热潮之下,价格虚高、服务敷衍、胡乱指导、焦虑营销、虚假宣传、资质存疑等乱象也层出不穷。
“有需求才有市场。如何解决考生和家长报志愿时的迷茫,更值得思考,”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副会长李孝轩说道。
“规划师被我问蒙了”
和唐靖一样觉得被咨询机构坑了的,还有来自四川南充的晓语。
2023年高考时,她考了552分,超一本线不多,全省排名9000多名。她父母觉得事关重大,决定专门驱车三个小时去省会成都,花了5000多元,找了“专业机构”咨询。
在成都远郊一座商业办公楼里,晓语见到了规划师。坐下后,对方直接打开一个网页,把晓语的分数和排位一键输入,等电脑页面弹出一些院校和专业,就指着屏幕挨个问她:“这所可以吗?”“这个想去吗?”
这些学校,晓语之前自己上网查时,大部分都了解过。“规划师完全没有问我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就单纯靠分数筛选。”
晓语在空白A4纸上,记下了老师帮她圈定的11所院校。接着,另一位年纪稍长的老师走过来,花了10多分钟,跟小雨和妈妈简单交流了一下。价值5000元的咨询就到此结束了,共计40多分钟。
“40分钟,5000元钱,这行业的时薪也太高了吧,而且他只是把我知道的东西又复述了一遍。”这种泛泛而谈的建议,让晓语有种亏钱的感觉。
如今市面上,这种一对一的志愿咨询收费,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大部分机构是按照规划师的从业时间、工作经验甚至名气定价。如果学生是咨询艺考、军校、士官生等特殊需求,咨询收费标准还得提高。
和高昂价格不匹配的,是参差不齐的服务。
回想当时的咨询情形,有个细节让晓语印象深刻。当第一个规划师给出院校建议时,晓语问了一句:“不看一下以前的招生人数吗?现在是扩招还是缩招了,这个会对录取率产生影响吧?”对方露出了有些尴尬的表情,开始在网页中翻找到“招生人数”一栏的历史数据,展示给她看。
而且,晓语还发现,对方给她做咨询时用的网址“志愿580”,就是四川省教育考试院下属招生考试信息网的第三方数据库,学生自己花100多元充个会员也可以查询相关信息。
后来,在咨询机构的建议下,晓语报考了某西部偏远地区211大学的俄语专业,并被录取。“他们只说211大学的毕业生之后考公务员方便,专业可以进大学再转,但当时报的学校和专业我都不喜欢。”综合考虑之下,晓语选择了复读。
“并不存在”的职业
事实上,高考志愿规划师,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职业。
在人社部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22年版)》中,没有这一职业资格,更谈不上严格、统一的行业标准。
“机构宣传时,经常有人称自己是持证的高考规划师,但证件本身就是五花八门的。”四川成都某高考志愿咨询机构工作人员陈肖坦言。
央视网记者以学员身份咨询了多家专门提供考证服务的教育培训机构,发现考证的门槛很低。多数平台只要求学员是“大专及以上学历”,本职工作不限,刚毕业的学生也可以报考,收费在几千元至一万元不等。
参加完培训,达到学时要求,学员可以参加考试,满分100分,70分及格,就可以获得行业证书。所谓行业证书,大多是一些非官方组织的行业协会、咨询师或机构凑在一起申请的行业协会认证,并不具有权威性。
要应聘高考志愿规划师岗位,同样门槛不高。在求职平台上,北京某教育科技公司,公开招聘“高考填报规划师”的岗位,月收入可达2万元至3万5千元,要求本科以上,不限经验。
“这几年,各大平台、各大公司突然涌现出很多‘填报专家’‘规划咨询师’,但据我了解,这个行业里很多人都是滥竽充数的,培训不到三天就上岗,就为了趁热捞一笔钱。”从事志愿咨询工作已有5年的陈肖说道。
查询中国裁判文书网可发现,近几年因志愿填报引发的民事纠纷不少。比如: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2021年10月的一份民事判决书显示,北京某艺术教育咨询公司收取了122万元服务费后,却未能按照约定使4位学员获得特定大学的录取资格,因没有履行承诺还清费用被告上法庭。
不可忽视的需求
一个鱼龙混杂、且“不存在”的行业却依然有着数亿元的市场规模,背后的需求不可忽视。
中国有数千所高校、数百种专业,各地录取办法不尽相同,各校录取分数线每年都在变,各专业录取要求标准不一……种种变量互相叠加,都让志愿填报成了技术活儿。
李孝轩认为,目前有关高考志愿填报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虽然考试院每年为考生印发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但指导性操作性不强。由于准入门槛低,高考志愿规划从业人员鱼龙混杂,虚假宣传、误导考生甚至诈骗等问题也时有发生。
“近年来全国多数省份录取规则也调整频繁,而绝大多数高中不组织任何志愿填报等必要辅导,致使考生对‘冲’‘稳’‘保’等填报规则很难理解。”
此外,北京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教授乔锦忠表示,总体而言,目前高校对于学科、专业和课程的开放性还有待提高。
“尽管每年招生季,高校会派招生小组或者校友去各地重点中学宣传自己的学科和专业,但宣传整体比较粗放。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具体的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与參考文献等,别说中学生和家长不了解,就连很多大学生在选课时都不是很清楚。”
来自四川成都的考生小柯对此深有感触。2015年参加高考后,他拿了很多学校的宣传册,但每个小册子不过几页纸,每个专业学什么、有什么特色,他都不清楚。加上他自己对未来没什么想法,他爸爸“为求心安”,花费5000多元,为他请了一位高校行政老师来指导志愿填报。
“都到临门一脚了,家长、孩子还对未来一无所知。”李孝轩指出,这也反映了生涯规划教育明显滞后。
“2017 年,教育部就要求在高中阶段加强对学生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但是当前,生涯规划课在高中阶段基本仍处于空白,家长、教师大多只关心孩子能否考高分,导致学生忽略自己的兴趣爱好,对专业、就业方向缺乏了解,出现志愿填报‘群体焦虑’。”李孝轩说道。
迷茫和焦虑叠加,学生和家长想在所谓“专家”那得到一个确定答案,求个心安、图个省事,也就不奇怪了。
公共服务得跟上
和大多数迷茫焦虑的家长相比,来自山东济南的考生家长吴威算是个例外。
1976年出生的吴威,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儿子于2023年参加高考,被上海交大数学学院录取。在当年3月,他便开始参加各大高校的招生宣传讲座,也会在自媒体上和志愿规划博主连线交流。
对于各个学校的专业介绍,尽管高校的宣讲比较笼统,但吴威会通过高校各学院的官网,查到各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每个专业开什么课,多少学分能毕业,方案上都写得很清楚。”
吴威认为,填报高考志愿,家长得提前准备,不能等出了分再临时抱佛脚。不过,他也观察到,自己身边有意识去网上搜集公开信息的家长并不多。
对于一些受教育程度不高的家长来说,查找信息、理解信息存在难度。小柯的父母教育程度都是初中毕业,他们只知道儿子考了多少分、喜欢文科专业,对于“某所学校以哪些专业见长”“不同专业之间有什么差别”都不了解。
因此,要想让广大考生能够填好志愿,除了市场监管、教育、公安等部门应加强协同整治咨询服务乱象,扩大高考志愿填报的公共服务供给、加强信息公开,同样重要。
李孝轩建议,考试管理部门应主动作为,加快探索建立高考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对历年高考数据进行精准分析,打破涉考数据的割裂状态,推动各高校学科专业、招生计划、提档线等不同渠道涉考信息实现全面、充分共享。
关于此,最近传来了好消息。前不久,教育部阳光高考平台首次推出“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免费使用。据介绍,系统基于招生、就业、调查、测评等大数据,为考生提供了志愿推荐、专业介绍、心理测评、就业去向等服务。
这是一个好的信号和开始。李孝轩还建议,要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生涯规划教育。把职业规划、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就业方向、高考志愿填报知识等纳入课程辅导内容,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兴趣、特长、潜能和专业倾向,做出符合自身实际的选择。
高校同样需要做出改变。乔锦忠认为,真正了解大学里学科和专业的,其实是各专业领域做研究和教学的大学老师们。如果他们能更多地和中学生互动,对孩子了解高校是更有效的。
“高校修订学生培养方案时,也需要多方力量的参与,比如行业专家、用人单位、行业协会、中小学教师、大学老师、学生、家长等等,这本身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活动。”
不久前,在绵阳复读的晓语结束了她的第二次高考。晓语说,自己前18年的人生循规蹈矩,离开家去陌生的城市复读后,遇到新的同学和老师,反而发现了自己的爱好——历史和传媒。
去年高考,她听从了父母和“规划师”的建议;今年,她准备听自己的。
(应受访者要求,晓语、陈肖、小柯、吴威为化名) 吉程网,吉诚网,吉e,e传媒,e媒体,e媒网,e网通,自媒体,吉网传媒,吉视传媒,吉诚网,e媒体,e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