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不是圆方前几天(6月25日)写了一篇“无人化的时代,我们准备好了么?”的缘故,这几天“无人驾驶”的热度突然就起来了。
7月8日,北京市经信局就《北京市自动驾驶汽车条例(征求意见稿)》对外征求意见,拟支持自动驾驶汽车用于城市公共电汽车客运、网约车、汽车租赁等城市出行服务。
差不多同时,上海向首批四家公司发放无人驾驶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许可证,允许用户在金桥等示范区域试乘全无人驾驶汽车。
百度此前预计,在武汉区域有望在2025年全面进入盈利期。实现盈利的背后,萝卜快跑第6代无人车整车成本相较于5代车下降60%,价格为20万元。
其实和很多人对于这一轮人工智能爆发的理解不同,这一轮人工智能之所以威力这么大,并不是人工智能做到了多少之前做不到的。而是人工智能以“如此低的成本”做到了这些。
“自动驾驶”的逻辑也差不多,“200万的自动驾驶”并不是问题,甚至不但不是问题,而且是令人激动的科技进步,但是“20万”的自动驾驶,意义就不一样了……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自动驾驶,不会因失业而停滞,只会加速,因为……
很大概率“20万”一辆的无人驾驶的普及速度,会比我们想的快得多。
根据24年的统计,跑网约车的收入大概在600-800元每天,扣掉租车,油费,维修,保险等每天净收入大概只有300元。
即便自动驾驶跑成本低一些,大概净收入也就400-500元左右,一个月是1万2-1万5。一年是15万-18万左右。
如果“自动驾驶”汽车成本是100万,这意味着需要7年才能回本,如果成本是50万,意味着3年才能回本,如果成本是20万,意味着1年多就能回本。
考虑到百度在过去十年,自动驾驶累计投入达到1500亿这个数字。如果给每辆车每年摊销10万的研发费用。与此同时单车投入就会到达30万(20万+10万),回本周期会到2年左右。
这就一个简单的数学题:
当无人车是10万辆的时候,百度需要20年才能收回研发成本。当无人车是50万辆的时候,百度5-7年才能收回研发成本,当无人车是150万辆的时候,百度3-4年就能收回研发成本。
综合算下来,考虑到持续的研发,升级,运维等等,单单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对于百度而言作为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来看,大概100万辆左右是一个“盈亏平衡点”。年化投资回报率大概能做到15%-25%左右。
在“无人化的时代,我们准备好了么?”这篇文章中,圆方有说到:
正如同100年前,底特律政府是会支持创造出流水线的福特把工厂落地当地,还是会支持当地的马车公司?答案,或许是不言自明的。
所以,在中国各个城市对于“新质生产力”的追逐竞争中,这种“无人化”的趋势不但不会减速,反而会越跑越快。越来越多的行业,会被“无人化所取代”。
而所有不能应用“新质生产力”,或者要被“新质生产力”替代的的行业和企业,未来很多年都会感受到那种“温差”和痛苦。
可能小伙伴们都听过一个词,叫“荷塘效应”。
如果一个池塘里的荷花每天开放的数量是前一天的两倍,那么在第30天时,荷花会开满整个池塘。但是,开满半个池塘的时间并不是第15天,而是接近尾声的第29天。
即在某个系统或过程中,初期的增长或发展可能非常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某个临界点之后,会出现突然的爆发式增长或成功。
而今天,以“自动驾驶”大概就到了这样一个临界点。事实上,从2015年开始,智驾业务就一直被百度视为战略核心,在每年的百度世界大会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宣传位置。
用了10年时间,花了千亿成本,百度才投放了1000辆车,但是很有可能从1000辆到100万辆,只需要3-5年。
所以,虽然最近在“无人出租车”文章的后面,都是类似于“吐槽,抱怨”的话。
但是,自动驾驶,不会因失业而停滞,只会加速。正如同“电商平台”又或者“直播带货”,也从来没有因为“实体门店”的抱怨,而停滞扩张哪怕一分钟……
因为,趋势的变化,或许正应了那《道德经》中的那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那除了我们自己要主动应对,去顺应趋势的变化以外。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吉诚网,吉e,e传媒,e媒体,e媒网,e网通,自媒体,吉网传媒,吉视传媒,吉诚网,e媒体,e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