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每天700亿存款涌向银行,刺激消费还得加把劲
来源:90度地产
日前,央行披露最新金融数据看上去有点“恐怖”。
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共增加8.07万亿元左右,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存款增加1.86万亿元。住户存款增加6.47万亿是什么概念?这就是说,一季度91天里,平均每天超过700亿存款涌向银行!
储蓄的背面是消费。海底捞、西贝上演一出涨价再降价并道歉的“大戏”之后,似乎物价飞涨已经成为板上钉钉的事实。然而,3月消费数据公布后,我们似乎又松了一口气:也不是哪哪都涨价!
官方的数据显示,3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4.3%,未延续前两个月5%以上的增长,涨幅较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引发关注的是,“居住CPI”出现10年来的首次同比下滑,环比来看,食品烟酒下降、房租在降、衣服在降、生活服务用品在降、交通出行也在降。
不过,这波降价,你感受到了吗?你的钱到底是存银行了,还是买买买了?
涨价与打折
每周都要去家门口生鲜超市补货的主妇A最近采购时,每次都要被店员疯狂安利“买一赠一”的纯牛奶。在她以往认知中,牛奶只是在快过期时候会有很明显的打折活动,而这次不同的是,店员们在宣传中特意强调“生产日期是4月9日”。
出于好奇,她查询了几家生鲜电商及O2O平台的牛奶价格,发现她遇到的“买一赠一”并不是个例,手机显示,她家附近永辉超市(10.540, -0.12, -1.13%)的某品牌极致牛奶(250毫升*12)原价69元,折后价33元,折扣已经5折以下。天猫超市显示的一款进口全脂纯牛奶也6折销售,除此之外,盒马APP也推出了持续100天的促销活动,每个用户每天都能领一张5块钱的奶券儿,以刺激牛奶消费。
尽管近期蔬菜等产品价格出现向下微调,但对于牛奶的大幅打折,A女士的惊讶与疑问却大于惊喜:如果说生产日期都在近期,证明厂商不是在清库存,那么究竟是需求端出现问题,还是厂商真的“等不及了”?
在主妇A女士惊讶于牛奶打折时,网络媒体正聚焦于海底捞和西贝“涨价—恢复原价并道歉”的一波操作。
在清明假期刚结束的一周时间内,刚恢复堂食没多久的海底捞涨价6%挑动了不少消费者的神经,对于人均消费奔着200去的火锅,网友们评论不一:“以前三个人花500多,昨晚刚去了一趟,4个个人花900多”、“涨就涨呗,又不是特效药,非吃不可”。
不光是海底捞,网红奶茶喜茶在近期也进行了一波调价,将奶茶价格一举推高至30元档。对于一杯奶茶冲高到30块,有网友感慨称,买一杯奶茶都够买一箱打折的纯牛奶了,顿时感觉很不值,决定回家自己动手煮。
相比于街头巷头尚未开门的餐饮门店、勉强开门并在门口叫卖馒头小菜的门店来说,海底捞、喜茶涨价的胆量不小。各行各业复工后,对大部分餐饮企业来说,不开业就是等死,开业则是找死。但在很多门店开业与否、生存与否都还没个数的时候,涨价确实显得太着急了点。
也许这才是真相的另一面:在经过2个多月萧条后,开始打折的小餐馆和行业可能真的是过不下去了,如果还能涨价,也许恰恰说明生存态势还不紧急。
房租降了,还是租不出去?
按照统计局数据,在3月份影响CPI的8类商品及服务价格同比变动情况中,出现下滑的有交通和通信、衣着、居住价格3钟,分别下降3.8%、0.3%和0.1%。其中居住价格更是创下了十年来首次同比下滑。
对于房租降价,恐怕尚在租期的用户可能难以感受到。首先感觉到市场变化的恐怕就是房东们。
3月中旬,房东L在一大早赶去北京通州,原因是他的一套将近百平的两居室又空出来了。“租客到期不租了,因为是整租一时半会难以找到家庭租户,本来春节后租房都是无缝衔接,没想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下家,所以先去把房子收拾下交接给中介。”
L的房子位于地铁口附近,2010年左右的小区,一直是租房的热门小区,之前租给的一家人,退租原因是要举家搬去河北廊坊。“去年租出去时一个月租金5300,现在中介说能租到4600-4800就不错了。”
如今已经过去大半个月,尽管带看量开始缓慢恢复,但这套两居室还是没有租出去。“中介说原因可能是两方面,一来还有部分人群尚未完全复工,租房需求不足;另一方面,疫情期间进小区看房也不方便,除非有迫不得已的换房需求,很多人都会选择暂时维持现状,延缓需求。”L感慨,看来只能暂时空着房子等待复苏。
不光是L的房子暂时降价空置。日前,贝壳发布的数据显示, 3月份,贝壳平台北京租赁住房平均租金81.68元/平米/月,环比下降0.3%,同比下降3.3%。疫情防控导致北京流动人口尚未全部抵京,节后租赁需求并未完全释放,市场受供需影响租金并未出现上涨。
除此之外,数据显示,18个重点城市中,第一季度的平均月租金为42.8元/平方米,同比下降12%。一些品牌公寓的出租率甚至下降了20%,一线城市成交量也远未恢复至去年同期。
空置的房屋主动调价,但传导到需求侧,正在租房的人当下恐怕很难感受到价格回调。租房的你呢,感觉到租金降低了吗?
一切都看需求侧
“看到各类降价就知道今年到底有多困难了。逛个商场,感觉到处都在打折送赠品。”在4月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去商场走一圈的Z女士空手而归。尽管看上了一双新款女鞋试了合脚,并且打出了五折的折扣,但她依旧觉得“得想一下是否真的需要”。
疫情下的消费,考验的是消费者的忠诚度:被偏爱才能有恃无恐。就比如喜茶和海底捞,真的如此不可替代吗?
咨询机构麦肯锡日前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消费者行为》调查报告显示, 疫情爆发期间,随着需求全面萎缩,在针对酒类、彩妆、护肤品、零食、家庭清洁、个人护理、生鲜食品和婴儿护理消费的调研中,多数品类遭遇冲击,特别是非必需品。比如,约30%的消费者减少了护肤品和酒类的使用量,一半以上的受访者减少了彩妆类产品的使用量。
什么是非必须消费品?就是日常生活中可有可无的一类消费品,不像柴米油盐,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他们。就像是Z女士看到的那双鞋,用她的话说:“真的不买就没有鞋可穿了么,如果不是那就没必要买。”
在疫情带来的消费疲软下,恐怕大趋势是,非必需品都得降价才能刺激消费。
“我有个朋友,大手大脚算是爱花钱的,有好几套房子在出租,肯定是不缺钱的,但最近一直在跟我讨论怎么省钱,如何把家庭吃喝开支控制起来。”Z说,疫情对于大家的消费心态产生了巨大冲击,因为不知道这场危机什么时候能结束。
在专家看来,一季度住户存款增加,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老百姓有钱花不出去、有钱也不敢花。此外,也存在因避险情绪上升,股市、理财产品等流动资金回流存款。持币观望、现金为王,恐怕是一季度里大部分人的共同心态。
你呢,是不是也在“报复性存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