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财经新闻

吴尊友张文宏等顶级专家提醒:今年秋冬季将是大挑战

时间:2020-07-13 18:12:04  来源:财经杂志  作者:

对于应战秋冬季可能遇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的情况,与会专家给出了三个可用的防控策略:围堵、检测

文 | 《财经》记者 孙爱民

新冠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仍在席卷全球。截至7月12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283万,累计死亡超过56.4万人。亚洲的疫情整体持续增长,非洲和美洲的疫情一路上扬,欧洲多个国家疫情稳定在高水平。

中国的新冠疫情进入清零“新常态”,目前全国零星出现输入型病例。7月11日0时至24时,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7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截至7月12日,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3594例,现有确诊病例326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自6月11日,由新发地批发市场引发的北京新一波疫情,也已连续6天无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

新冠病毒仍是全球公共卫生与经济复苏的巨大隐患。新冠病毒将与人类长期共存,并会在今年秋冬季节复发,已几乎是全球的共识。今年秋冬季的疫情情况究竟如何?“新常态”下,中国的防疫策略将作何调整?多支研发团队竞逐的疫苗,能否终结疫情?中国会否启动疫苗应急接种?中国可以从本次的抗疫经验中积累哪些经验?这些问题已需要一次阶段性的回顾与分析。

鉴于此,7月12日,由《财经》杂志、《财经智库》主办的“财经前沿”系列活动第二场,聚焦秋冬季新冠疫情防控,邀请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中心流行病学原首席科学家曾光,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薛澜,牛津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流行病学专家陈铮鸣,康希诺生物董事长宇学峰,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占杰等专家,从流行病学、临床医学、公共管理学等多角度,提前“问诊”今年秋冬季疫情防控。

对于应战秋冬季可能遇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的情况,与会专家给出了三个可用的防控策略:围堵、检测与疫苗。

今年秋冬季将是大挑战

从2019年底至今,人类已与新冠病毒短兵相接了7个多月。在牛津大学医学院终身教授、流行病学专家陈铮鸣看来,全球对于新冠病毒的疫情已经有两个基本的科学判断:第一,新冠病毒不可能消失,人类必须与病共舞,做好长期持久战的准备;第二,中国的经验告诉我们:这个病毒是可防可控。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研究员吴尊友,在列出一串数据后得出结论:全球的疫情仍然不乐观。截至7月12日,全球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283万,累计死亡超过56.4万人。3月份以后,全球每日报告病例呈现一种持续的高流行增长态势。

从6月20日到7月10日报告的新增病例情况看,美国、巴西、印度、南非报告的病例数占到全球病例数的一半以上。

放眼全球,国际上的疫情控制参差不齐。亚洲的疫情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其中,中东地区的疫情一路上扬;欧洲的疫情不均衡,发病比较早的意大利、德国、法国、英国基本达到控制,其他国家疫情稳定在高水平;非洲和美洲的疫情也在一路上扬。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对比了近日中国与美国新增确诊新冠肺炎病例后认为,美国一天的确诊数据是中国的7000倍,“美国的人口是中国的1/5,如果再乘以5,美国的疫情就是中国的35000倍”。

美国目前有超过330万人感染新冠病毒,第一个100万用时100天,第二个100万用时50天,第三个100万约20多天。“美国的疫情还在急剧上升,不存在第二波,第一波疫情还没有结束。”陈铮鸣表示,现在全球估计的感染人数大概1260万,其实是严重低估了疫情的真实情况,因为这涉及到检测的程度,还涉及到病毒的特性,有非常多轻症的或者无症状的感染者。

中国的新冠疫情进入了“新常态”阶段。

尽管目前国内还有零星出现的输入型病例,张文宏表示,中国对疫情的管理采取的是闭环策略,“如果把输入性的病例排除在外,中国现在是没有病例”。

在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中心流行病学原首席科学家曾光看来,中国的“新常态”,就是跟新冠病毒肺炎做斗争中,取得阶段性胜利的结果。

曾光认为,在黑龙江绥芬河、吉林舒兰、北京发生的疫情,都属于“新常态”的范畴,“我认识的‘新常态’下,再出现这些情况是不奇怪的,这样的事还可能再发生”。

尽管如此,曾光仍认为今年秋冬季的疫情防控形势“很严峻”,其中最大的威胁是流行性感冒疫情的叠加可能。虽然国内已经批准了多款三价、四价流感疫苗,中国的流感疫苗接种是仍疫情防控的软肋,每年的接种率只有约2%。曾光已经同多位院士、专家共同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关于流感疫苗接种的建议。

在新冠疫情防控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后,“我非常担心,如果不重视秋冬季的挑战,有可能第一战打胜,第二战打败。”曾光表示。

吴尊友对秋冬季的疫情判断并无二致:对于未来的疫情情况,初步的判断,全球疫情将持续高水平流行,冬季将会在高水平流行的基础上继续加重。

在“新常态”下,中国的疫情防控,仍面临两方面的压力:一是类似于北京新发地市场、武汉华南市场,因不明原因出现、暴发的疫情;二是输入病例引发疫情,并造成的局部传播扩散,如在东北地区出现的舒兰、吉林市、哈尔滨、绥芬河等案例。

吴尊友提醒,境外输入风险持续加大,随着恢复的航线逐渐增加,输入风险还将进一步加大。6月11日,南航孟加拉达卡至广州的航班,发现17名旅客新冠病毒核酸阳性;6月27日,6月27日,四川航空埃及开罗至成都的航班上,6名旅客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呈阳性。

不过,尽管挑战、风险仍在,吴尊友判断:即使疫情在秋冬季加重,中国不会再出现类似武汉早期严重疫情的情况。

“北京对这次疫情的应对,为全国其他城市提供了一个榜样,也为全球提供了一个榜样,最主要是发现及时,采取措施坚决、果断、精准,成功避免出现第二个武汉、第二个纽约。”吴尊友表示。

“不要忘了我们是怎么取得阶段性胜利的”

7个多月的联防联控,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为未来更长久的抗疫之战积累了不少经验与教训。

据吴尊友介绍,此次疫情病原的界定,吸取了2003年SARS疫情中的教训。病毒的分离工作,最早便由四家单位同时独立进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病毒所、解放军医学科学院平行分离病毒,得到了相同的结果;随后又进行了专家的鉴定,认定了新冠病毒为这次不明原因肺炎的病原体。

回顾早期的疫情防控,吴尊友认为当时面临两大瓶颈问题。第一是床位:由于短时间出现大量病人,无法及时入院,病人集中在门诊,或者滞留在家里,使得疫情蔓延扩散。第二是检测能力:由于当时的检测能力不足,大量病人积压不能得到及时诊断。

“我们对相关人员采取了分类管理,包括密切接触者、疑似病例,以及确诊病例。”吴尊友说,密切接触者最早实行居家隔离,后来发现居家隔离不能完全实现阻断传播的目的,由于部分密切接触者已经感染病毒,居家隔离者很难保证阻断家庭成员之间的传播;疑似病例当中有人感染、有人未感染,把多个疑似病例放在一个病房,会造成病人之间的交叉传播。“后来发现这个问题,立即改变了策略,对所有的疑似病人一人一病房。”

不仅如此,在武汉核酸检测“大会战”实施以前,专家们的意见并不统一:多数专家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大规模的检测。之后,决策者通过科学分析认为检测有必要。

从5月11日开始,武汉市在半个月时间内,对千万人进行了核酸检测。大规模检测的结果,证实了专家的预测,症状感染者比例确实很低。

“没有实质的数据,公众不会轻易相信专家的预测。”吴尊友说,这样短时间大规模的检测得出的结果,“让老百姓放心,让决策者放心,复工工产就没有任何顾虑了。虽然投入了9亿多,但换来了复工复产,经济效益远比投入要划算”。

到北京6月11日开始的新一波疫情,北京市的核酸检测策略,没有完全照搬武汉的做法,而是围绕新发地市场为源头开展了扩大检测,最后实施有需要应检尽检的策略。

在武汉、北京开展的大规模核酸检测,考验的是社区管理能力。张文宏认为,这恰恰是中国和美国疫情防控的差别之一,“进入每一个居民社区单元实施检测和清零,美国是做不到的。”

参加过非典疫情与此次新冠疫情的曾光,认为从非典疫情时建立起来的联防联控机制,是疫情防控的关键。在2003年的非典疫情中,北京成立了联防联控指挥部,曾光任首席顾问。“天天和决策者对话、沟通。”

曾光坦言,在非典疫情中积累的有些经验,此次新冠疫情中初期并没有被采纳。比如已经建立的经验,即所有的密切接触者发现后要集中隔离;而武汉在疫情初期,大部分是居家隔离,“效果不好”。

此外,“非典疫情时,我们是直接进入战时状态的,可是在武汉疫情时并没有。”曾光说,过去有些经验没有被直接采纳,“当然我们纠正的是比较快的”。6月15日,北京多个区在新发地市场疫情第五天,便进入疫情防控战时状态。

中国和西方国家,在疫情防控方面差别在哪儿?曾光认为是“下手早”:早隔离、早治疗。除了快速解决医疗挤兑的问题,疫情防控重心放在切断病毒的传播上,对每一例病人都做流行病学调查,对所有的密切接触者进行隔离。

“这是中国很大的优点,做的非常坚决。”曾光强调,“我们不要忘了是怎么取得阶段性胜利的。”

“新常态”下的防控需考虑成本与效益

如何做好下一阶段的疫情防控布局?关乎国民的生命健康与经济发展大局。

“中国的疫情防控,已经从高风险管理阶段进入到一个中低风险管理阶段:疫情得到了基本控制,局部暴发仍有可能;虽然对病毒认识还在不断深化,还没有完全掌握;疫苗和特效药还在开发中。”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专家组成员薛澜表示,“这时候中低风险管理的防控策略,跟高风险管理策略已经不一样了。进入到这个阶段,防控策略要以多风险分析作为基础。”

从风险分析的角度,中国的疫情防控还面临哪些挑战?

中国新冠肺炎的防控,虽然由重大风险转化为中低风险,但实际上中国面临的是多种风险交织在一起的局面。薛澜认为,经济社会领域方面日常的风险,现在转换成中风险,甚至高风险,而且各领域的风险是相互关联的,“为降低疫情传播而采取的措施,可能会导致经济社会风险的升高,这时候我们的防控策略就要以综合风险作为基础来制定。

到了疫情中低风险阶段,应对措施要考虑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以及整个社会对新冠肺炎可接受的水平。“要想全社会长期保持零风险,可能不一定很现实——不要忘记,还有很多其他传染性的疾病,还是跟人类共存的,无非它的爆发风险降的很低了,但也无法排除。比如鼠疫等,这些病并不是零风险”。薛澜表示,“防控成本本身有一个成本递增的规律,要把风险降到很小,需要花的成本很高。”

此外,人们对熟悉事物带来的风险,往往低估其危害性,而对陌生事物带来的风险,往往会高估。前者如流感疫情,后者如新冠疫情。解决之道在于好的风险沟通。此举可引导社会群体用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风险,促使易感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整。

“我们要从前一段高风险应对的思维模式转化过来,到现在,要在多风险分析平衡之后做决策。”薛澜表示,背后的决策模式、思维模式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

对于应战秋冬季可能遇到的新冠肺炎疫情加重的情况,吴尊友给出了三个可用的防控策略:围堵、检测与疫苗。

其中,北京在应对此次新发地市场引发的疫情中,围堵策略就比较从容而且精准,对整个社会的整体影响比较小,围堵策略的代价也是比较大的;尽早开展检测、第一时间发现感染者,检测策略的实施对于控制疫情是非常重要的。

在疫苗策略方面,吴尊友认为,呼吸道传染病的疫苗应用,可以减少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病,在秋冬季可防止医疗资源的挤兑。针对性的新冠病毒疫苗,中国现在五个策略的疫苗齐头并进,一期二期结果已经出来,“效果还是挺令人满意的,由于我们国家的疫情基本控制了,现在没办法实施三期疫苗的应用,有几个疫苗已经在境外找到了三期疫苗的现场,我们期待到年底疫苗能够应用”。

陈铮鸣也对全球疫情防控开出了三剂“药方”:疫苗、群体免疫、改变生活方式。在他看来,很多发展中国家只有走群体免疫这条路,这带来的生命代价非常大;最理想的是疫苗。

改变生活方式方面,比如“封城”的状态、禁足,代价也非常大,但对于今年的秋冬疫情防控非常关键。一些原本做得好的国家,疫情管控放松后出现了反弹。“比如日本、澳大利亚、以色列。”陈铮鸣说,“英国也是上个星期全面开放,我可以肯定,疫情会反弹。”

对于未来的疫情防控,张文宏对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体系很有信心。他在7月12日参加的一家医院的交流会议上发现,所有的院长都很紧张。“这就对了。将来中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医疗机构都会很紧张,但是我希望老百姓越来越放松。”张文宏说。“美国的病例是我们的多少倍,我们有什么理由不进行正常的生活。美国每天7万病例的情况下,如何保持一个国家正常运行的?这一点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疫苗:最后的救命稻草?

从今年2月份至今,全球各支研究团队不断释放研发进展消息,特效药、疫苗在公众话语中,俨然成为了终结疫情的救命稻草。

英国牛津大学的研究团队,3月6日注册了一项万人级的大规模新冠疫情预防性临床试验。据陈铮鸣介绍,至今,这项研究动态的评估了各种新型药物或者老药新用的临床试验。截至目前,已经产出了重要的研究结果。研究发现:氯喹与两款抗病毒药物,对新冠肺炎没有任何疗效,可能还有副作用。

在上述研究中,临床上主要用于过敏性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地塞米松,经过实验证明可以显著降低新冠肺炎风险,并使死亡风险下降20%到25%,对上了呼吸机的病人死亡率下降超过30%。这一研究发现,“在英国非常轰动,首相的新闻发布当中首次公布了,而且在第二天就在全国广泛推广”。陈铮鸣表示。

在康希诺生物董事长宇学峰看来,“一个有效的疫苗,是让大家放松,对社会回归安定、回归正常秩序的一个非常关键的工具。”

安全、有效、质量可控,是好疫苗的金标准。“用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速率,在很短的时间里,把十多年的工作压缩到一年完成,需要的是确定的技术平台。”宇学峰表示。

疫苗研发企业在与时间赛跑,有的将I期、II期临床试验同步进行,有的在疫苗获批之前就布局生产线、扩大产能。“形势所迫,也是和时间赛跑,等疫苗结果出来以后再生产,可能就错过了秋冬防疫的最佳时间,所以它赌一把。”陈铮鸣在谈到牛津大学与阿斯利康合作的新冠疫苗生产线提前得到订单时表示。

病毒变异是否会影响疫苗的效果?宇学峰举例说,在埃博拉疫苗研发中,默沙东用的蛋白是1976年发现的埃博拉原始蛋白,康希诺在2014年研发时,用的是2014年的抗原,“这两个结构差了3%的氨基酸序列,但实际上在保护效果上是一致的”。

不仅如此,有的新冠肺炎疫苗的目标定位是多个,相应的,产生的抗体也是多个,不会因为一个位点或者几个位点的突变,对保护有很大的差异。“退一万步说,即使病毒变异确实影响到了疫苗的效力,可以把那段基因切下来换到病毒载体里,实现疫苗的更新换代。”宇学峰表示。

陈铮鸣认为,截至目前,新冠病毒相对还是比较稳定的,近期应该不会产生特别大的问题。

新冠疫苗研发成功并获得批准后,随之而来的,是疫苗的安全、高效接种问题。

青岛海尔生物医疗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占杰认为,用工业互联网的思维搭建新冠疫苗的物联网安全大数据平台,可以实现新冠疫苗安全接种和可追溯。具体操作是,将疫苗接种门诊、保健中心等公共卫生体系资源统筹起来,提前实现预约接种;在接种过程中保证安全接种,接种完成以后实行健康跟踪,通过线上的数据平台和线下的物联网设备,实现固定场景和移动场景新冠疫苗接种的便利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曾光提出,中国可以探索应急接种。据他了解,中国在海外的工程队,尤其是在疫情严重的国家,比如巴基斯坦,以及一些非洲、南美洲国家的工程队,对于应急接种有很大需求。

薛澜提醒,在疫情紧急情况下,各家公司都希望往前赶,疫苗的质量控制尤显重要。疫苗接种不良反应,即便只是个别的案例,便会导致全社会对疫苗的恐慌,“在接种过程中,尽可能把相关的工作做好,尽可能减少不良反应。有这些反应能够及时采取合理的方式,了解清楚,进行处理和回应。”

对于冬季的新冠疫苗接种,吴尊友认为重点人群和特殊行业要优先考虑。“第一个重点人群,是感染新冠肺炎以后愈后不良,或愈后严重的人群,像老年人;然后是能够造成扩散规模比较大的特殊行业,如航空业、快递、餐饮、医疗机构的从业人员,这些也是要优先考虑的。”吴尊友表示。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中国?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机舱内部画面曝光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大熊猫,美媒:最早今年夏末抵达,“充满期待”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吉利胜黄金         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