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北京11月10日电 题:记者观察:“双十一”,“买买买”变成“算算算”?
新华社记者樊曦
年度“剁手节”“双十一”又来了!定金、尾款、津贴,你都知道吗?“养猫”、组队、领红包,你都做了吗?跨店满减、新人优惠、限时秒杀,你都试了吗?
各大电商平台设计的促销规则,让“买买买”变成了“算算算”。很多消费者摇晃着早已远离数学的脑袋拼命思考,到头来才发现比平时没便宜多少。
近几年来,“双十一”花样越玩越多,促销规则复杂烧脑,套路满满。有人在网络购物平台抢了900多个红包,实际优惠金额累计不到10元,花费了巨大精力,最后只有满满的失落感;有的商家号称“限时抢购”“爆款秒杀”“巨惠特卖”,实际上却是“先涨后降”;还有的优惠对消费期限、商品品类、消费金额等设置“门槛”,达不到就不能享受……难怪不少人感叹,不是我管不住自己的手,是平台太会玩、太能玩。
宏观上看,“双十一”激发了消费热情,推动了经济发展。微观上看,商家为促进销售而创新促销手段也无可厚非。但某些游戏规则的设计着实让人有坠入云里雾里之感。消费者一边担心“不买就错过一个亿”,需要不需要的东西扫了一大堆,一边算上半天也算不清,最后发现时间花了不少,钱没省下几毛。
这样的促销方式实在让消费者有点消受不起。有网友感叹,自己已经从计算折扣变成了被算计,引发不少共鸣。
“双十一”成交量的不断扩大反映了大众的认可,但漂亮的销售数字并不代表商业模式的完美无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市场应该是理性繁荣的市场。如何让“双十一”重归简简单单打折、实实在在让利,让商家和消费者真正共享数字平台的方便快捷,也许是销售狂欢过后各方都该冷静思考的问题。
相关新闻:
“双11”避“雷”,先看穿制假售假“花招”!
“双11”要当心!警惕“直播带货”“网上店铺”等制售假冒伪劣商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