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门”会不会关?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
近日,有网友反映收到了来自某地移动的一则短信,内容显示:为防范境外电话诈骗,保护客户财产安全,将默认关闭接听国际及港澳台电话。
类似情况,其他一些地方也有发生。不少人心生疑虑,认为即将“全国推广”,又联想起前段时间围绕出入境管理的种种传言,担心是个非同寻常的“信号”。
国家移民管理局关于当前“从严限制中国公民非必要出境活动”的表态一度引发热议。有人将其结合“入境公民被无故剪护照”“到了机场却被收走护照和居留卡”等传言,担心出入境管理政策将有重大转变,“闭关锁国”的议论也在不胫而走。
但事实终究是事实。就“剪护照”等问题,有关地方已经明确辟谣,国家移民管理局亦公开回应,“非必要非紧急不出境”系出于防疫考虑,对出国出境复工复产复学和经贸、科研、就学等必要活动以及就医、照顾危重病人等具有紧急人道主义事由的人员,仍及时受理审批护照证件、办理出境手续。
关于“关闭国际电话”,相关方面虽证实确有其事,但表示,用户只要申请就能恢复相关功能。此外,至少从目前看,尚无证据表明此举将“全国推广”。
由此来看,无论是移动的短信,还是移民局的表态,都难言有特别的“信号意义”,更无法就此推导出“国门要关”。
4月29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就曾强调,要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回应外资企业来华营商便利等诉求,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要说“信号”,这是更值得放大的“信号”。
近来,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对外开放受到一些冲击阻碍,这或许为有意无意的误读提供了土壤。早在2020年初次遭遇疫情冲击时,这类议论就曾出现。对后来提出的“国内大循环”,也有人有意无意解读为“内循环”,甚至抛出“闭关锁国论”。对此,有关方面一再重申,新发展格局“决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更加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对外开放“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需要,而且将更好造福各国人民”。
“国门”会不会关?其实,这根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中央一再表态,事实也一再证明,任何“脱钩”行为都只会导致两败俱伤。唯有坚定对外开放、坚持扩大开放,才能真正“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今年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总额达9.42万亿元,同比增长10.7%;全国实际使用外资3798.7亿元,同比增长25.6%;按美元计为590.9亿美元,同比增长31.7%。而上海即便在疫情最为严峻的时刻,作为国际金融中心、贸易中心、航运中心的基本功能也没有停摆。
在此背景下,对于“国门”问题的议论,有必要作些辨析——除了个别恶意鼓吹“脱钩”“封闭”论调之外,不少议论体现的是人们在特殊状况下的某些担心。这些担心可能纯属误解,是不必要的,却不能漠然视之——回应好这样的担心和关切,多提供正向、积极、清晰的信号,才能最大程度凝聚共识与合力。
清晰的信号才能带来明确的预期,明确的预期有助于提振信心。这不仅是思想认识层面的一条重要原则,亦应当在具体的政策设计、执行与阐释中得到切实体现。我们的部门、机构在工作实践中,都应当坚定、准确地贯彻这些要求,层层传导正确信号,向市场和社会释放积极预期。
一些可能遭致误解非议、令大多数人感到困惑的举措,自然需要审慎研判,审慎推行。去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慎重出台有收缩效应的政策”,需要我们进一步认真学习领会,准确贯彻执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