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政邦智库研究员 龙之朱
2022年,石家庄的春意浓重而热烈。
这个地处华北大平原上的年轻城市、年轻省会,沉浸在一阵强似一阵的兴奋之中。对石家庄来说,这种上上下下意气风发的劲头,是一种久违的“精气神”。
兴奋源于“开头炮”赢得了“碰头彩”,此间,河北的“强省会”战略在首季经济数据中得到了完美呈现。
在不少人的印象里,石家庄进入公共视野,大抵还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国企改革,彼时,发明“满负荷工作法”的张兴让,“国企承包第一人”的马胜利等,搅动一池春水,石家庄也每每成为公共话题。
很多人在讨论这个城市的时候,多半也会骄傲地申辩:别看石家庄“土”,这里可是中国“rock home town摇滚之乡”。其实,说到底,摇滚在这个城市滋生、扎根,仍得益于当时那个风雷激荡的时代氛围。
一个城市与音乐的撕扯,是一种精神张力,更是一种情感渗透乃至塑造。不落伍的本土摇滚试图告诉人们,这个北方城市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服输气质。
也因此,当我们在这个春天,打量这个“杀不死的石家庄人”的时候,就多了些玩味与炽热。当下的“破圈”,可能表现在一组亮眼的经济数据上,而骨子里,仍是那股不服输的劲儿。当然,除了不服输,或许还有不服气。
公开信息显示,石家庄一季度GDP实现1741.9亿元,同比增长10.1%,名义增速达到14.9%,增速居全国已公开数据的26个省会城市之首,经济总量在全国重点城市中的排名,也由去年底第40位跃升至第33位,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第12位左右。
细看分项指标,石家庄一季度投资、消费、规上工业增加值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名前列。
固定资产投资结束了连续24个月的负增长,一季度增速达到19.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扭转了连续30个月的下滑态势,一季度增长1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季度增长15.8%……
数据说明不了全部,但数据确实有着无可阻挡的说服力。
结合去年7月河北省委、省政府公布的《关于大力支持省会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及今年初石家庄市委、市政府印发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实现经济总量过万亿行动计划》,目标明确:到2025年全市GDP突破万亿,力争综合经济实力重回全国前30强。
更深层的含义,是石家庄要充分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成为京津冀世界级都市群的重要一极。事实上,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考虑,石家庄的崛起,是有益且必要的。
这个一向被视为“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城市,正在谋划逆袭,不仅要提升省内城市“首位度”,更要在全国重点城市中占据一席之地。
或许有人可能不太理解,不过是一个季度的数据而已,何必呢?可如果前后左右打量一番,就会发现,成绩单对于这个“最没存在感”的省会城市而言,实在是太重要了。
二十多年来,石家庄的表现一直中规中矩,鲜有激情澎湃。尽管省内人普遍认为这个城市进入门槛低、消费水平不高、对外来人口十分友好等,但城市之无特色、发展滞缓、平平无奇,也是实情。
就河北省内而言,年年被唐山压一头,“多年老二”,自不待言,即便是其他区域性城市,如原省会保定、晋冀蒙交界中心城市张家口、冀蒙辽交界中心城市承德、冀南中心城市邯郸等,也各有千秋。
放眼全国,随着郑州的强势绽放,以及江浙鲁众多城市崛起,在上世纪90年代一度排名还在前20的石家庄,越来越暗淡无光。
在京津冀区域,考虑到京津的“虹吸效应”,雄安新区的横空出世等因素,石家庄如何突围,一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城市命题。
特别是,近年来石家庄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推进传统产业“关停并转”,在一举摘掉“霾都”帽子的同时,经济成绩却令人难言满意。
当此之时,今年一季度竟然跑出了全国首位的经济增速,自然脸上有光。这说明了什么?
战略对路。就是要“强省会”,就是要确定看似高远的发展愿景,就是要把高质量发展落实在实实在在的攀登脚印上。破万亿,相对于去年的近6500亿元,可能有一定距离,但任何发展,均建立在大跨度、高标准之上。雄心还是要有一点的,一味做“小脚老太”,城市很难有大的进步。
路径对头。目前石家庄已经确定了在生物医药和电子信息两大产业率先突破。这既是城市传统优势所在,也符合当下发展的大势,是一种顺势而为。此外,正在大规模推进的“城市更新”,也必将让这个一向被认为又大又破的城市发生翻天覆地的改观。
情绪对位。一般而言,每个城市的普通市民都有一个上进的心,都希望自己的城市更有面子和里子,都憋着一股劲儿,对石家庄人来说,更是想要让外边的人“知道知道”石家庄,这种情绪,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这个城市发力精进的深层动力所在。
所谓上下同欲,其利断金,就是这个道理。
当然,越是风起云涌,越是大江大河,越是浩浩荡荡,就越是要注重科学思维、精细施工、随时检视。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避免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泥沙俱下”“底盘不稳”等情形。
以“城市更新”而言,这绝不仅仅意味着新房替代旧房,也不仅仅是城市居民人群的置换,这其实是一场城市的“革故鼎新”,以往的旧业态消失了,新的替代业态如何培育?人群变化了,城市公共设施配置能否跟得上?“更新”带来的生产力提升,仅仅是地产经济吗?城市构架拉开后,如何应对“空心化”的现象?如何在拆除旧的街区、城中村之后,继续培育繁荣的商业?
以培育新兴产业为例,除了加大固定投资,兴建产业园区之外,还有哪些更务实的做大做强举措?有一个现成的例子可谓佐证,同样是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江苏省近年来发展势头凶猛,据披露,2019年,江苏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770.5亿元、约占全国14.5%,利润557.69亿元,出口交货值419.64亿元,三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一;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医药工业实现营业收入4356.84亿元,利润670.12亿元。
其中,仅苏中泰州中国医药城,就集聚了1200多家医药健康企业,包括14家全球知名跨国制药企业,有2100多项“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落地申报,42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新创业。
凡此种种,都不是轻松可得,有待于各相关方真正解放思想,瞄准国内最好、国际一流,学习借鉴先进城市的经验做法,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着力打造一流政务环境、一流市场环境、一流产业环境、一流法治环境、一流城市环境、一流社会环境,切实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不管是“店小二”意识,还是“保姆”思维,只要能够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不妨都做起来,做就要做好。
衡量一个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除了一些“干巴的数据”,隐藏在数据背后一整套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体制,才是关键所在。惟有“隐形力量”充分释放,华丽绽放,城市方能大概率后来居上,逆袭成功。
从另一个角度讲,“隐形力量”关系人和环境。人决定环境,环境亦影响人。依然是这座城市,依然是这些人,石家庄环境之变,因何而来?
石家庄人说出了这样的答案:凝聚。过去一年多来,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时刻关注和感受着城市的变化,新一届领导班子的作为,将这座城市的干部、群众、外来的“新石家庄人”,以及在外打拼的石家庄人,方方面面的力量,凝聚而带动起来,齐心协力,为这座城市的梦想,思考、建言、身体力行去参与。
正如去年上任的石家庄市委书记张超超在一次视察中所言,“我之前没有来过石家庄,现在我到这里工作,我就和大家一样,都是石家庄人。我们没有理由不为这座城市而努力。”
不止一个石家庄人如此说道:当前大家所感受到的精气神,多年未有。石家庄是一座想干事的城市,事实证明,这也是一座能干成事的城市。强烈的发展欲望和创业意识,“坐不住”“等不得”。
张超超也多次强调,石家庄的目标,是打造成为“本地人自豪、外地人向往”之城。短短十个字,涵盖了太多层面,也彰显出石家庄的决心与韧性。
毕竟,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力,久久为功,方得始终。
总监制:邹明
监制:高明勇
审读:崔向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