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马斯克终于成功收购了Twitter,并当场解雇了CEO、CFO和审核负责人,引起了不小的关注。
同样是在这个月,曾经被誉为“马斯克第二”的创业明星特雷沃·米尔顿(Treveor Milton)在长达五小时的庭审后,被指控犯下了一项证券欺诈和两项电信欺诈罪,即将面临数十年的牢狱之灾。
从“马斯克第二”
跌落为“贾跃亭第二”?
乍一听特雷沃·米尔顿(Treveor Milton)的名字,大家可能会觉得有些陌生,但在前几年,被称为“马斯克第二”的他一度是资本追捧的创业明星。
2014年,32岁的米尔顿创立了Nikola,专注于电动和氢燃料卡车。
2019年4月,Nikola正式发布了自重9吨的Class 8级别(载货15吨以上)氢燃料半挂卡车Nicola One(2016年就亮相),动力1000匹马力,拖动18轮重卡,续航至多750英里,计划2021年开始交付。在纸面参数上,Nikola One甚至比特斯拉的电动重卡Semi更有优势。
按照米尔顿在上市前的说法,Nicola One的服务订单金额已经超过了100亿美元。在一片美好的愿景之下,Nikola也如愿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
2020年6月,Nikola通过借壳上市的方式登陆纳斯达克。很快,它的股价突破了每股65美元,市值突破了340亿美元,一度超过了福特汽车。作为CEO的米尔顿,个人身家也超过了80亿美元。
看似风光无两,但一直到2020年,Nikola都没有一辆车投入过量产,马斯克甚至公开嘲讽过氢燃料车的想法十分愚蠢。那么,这看起来并不靠谱的Nikola是如何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的?
答案很简单:靠的是天花乱坠的包装和营销手段。
米尔顿营销手段里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碰瓷偶像马斯克创立的特斯拉。Nikola的宣传方式和产品定位都能看到特斯拉的影子,甚至连品牌名都和特斯拉一样来自于科学家Nikola Tesla的名字。
Nikola方方面面都在碰瓷特斯拉
米尔顿本人也一直精心打造自己“马斯克第二”的形象,常常在社交媒体上大肆宣扬、推广自己的氢动力梦想,言论风格十分自信。
再美丽的泡沫也有被戳破的一天。2020年9月10日,做空公司Hindenburg Research发布了67页的研究报告,指控米尔顿多年来一直在虚假宣传Nikola,在核心技术参数和产品研发进展上持续作假。
造假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出现在广告中的氢动力重卡其实只是一辆空壳车,根本不能行驶;Nikola所谓已经拿到的百亿美元订单,实际只是客户的订购意向单,并不是真正的合同;米尔顿对外宣称公司可以生产氢燃料,且成本仅为每公斤4美元,但这家企业根本没有相应的技术能力。
这条广告中的画面,除了风景,全是造假
尽管米尔顿在社交媒体上坚决否认这一指控,但财经媒体迅速跟进并验证了报告中的多个造假细节。四天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和司法部启动了对米尔顿和Nikola的证券欺诈调查。
随后,米尔顿辞去了Nikola执行董事长的职位,并承诺未经公司允许的情况下,不得在社交媒体上评论Nikola。
有意思的是,米尔顿被踢出公司后,多位中高层员工和投资人都纷纷站出来指证他欺诈。现任CEO罗素尔在法庭上表示,为了让米尔顿在社交媒体上闭嘴,高管们甚至一度更改了他的推特账号密码。
不过迅速的割席也未能挡住Nikola在资本市场上的一泻千里。该公司目前的市值已经只有10亿美元,还需要支付1.25亿美元来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就证券欺诈指控达成和解。
至于米尔顿,等待他的只有臭名昭著和即将到来的牢狱之灾。
行骗硅谷,越来越简单了?
在硅谷,靠谎言骗到近百亿身家的创业者并非只有米尔顿一人。
如果说米尔顿欺骗的大多还只是硅谷的投资人,那么曾经被称为“女版乔布斯”的伊丽莎白·霍尔姆斯(Elizabeth Holmes)骗到的人可就“大牌”不少:默多克投资了1.25亿美元、沃尔玛创始人沃尔顿家族投资了1.5亿美元、前美国教育部长贝齐·德沃斯投资了1亿美元、前美国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投资了300万美元……
2013年,伊丽莎白的公司Theranos号称发明了一款能“滴血验癌”的设备:只要在指尖抽取一滴血,就可以检测240种医学指标,从胆固醇到癌症几乎都能检测。当年,伊丽莎白和她的创业公司Theranos红遍全球,甚至从一众VC和投资人融资差不多9亿美金。
曾经的硅谷宠儿伊丽莎白
和米尔顿一样,伊丽莎白在创业阶段同样不遗余力地通过模仿前辈来吸引投资,不过她模仿的对象是乔布斯。和乔布斯一样常年穿黑色高领衫,开着一辆没有车牌的黑色奥迪,将Theranos的血液检测系统称作“医疗健康版iPod”,大量招聘苹果公司的前员工。
这听起来是一条完美的创业弧线,直到被扒出来一切都是骗局。
2015年,《华尔街日报》发布了一篇报道,揭露Theranos大量的测试都是在传统设备上进行的,一切天才发明从一开始就是假的。随后FDA的调查和临床数据证明了媒体的说法,针对Theranos的诉讼像纸片一样飞来,伊丽莎白也在几天之内迅速跌落神坛。
类似的谎言在硅谷层出不穷:
·粪便检测公司 uBiome完成了C轮融资,估值6亿美元,结果被有关部门曝光忽悠用户、通过不合规的手段榨取医保报销、甚至伪造数据蒙骗自己公司的法务顾问和外部投资者;
·号称掌握顶尖AR技术的公司Magic Leap,2016年被曝光所有视频都是由特效团队制作的,该公司根本没有相关技术;
·2013年,一位名叫Doug Evans的美国素食达人,声称自己发明了一台革命性的榨汁机Juicero,这个产品不是通过“榨”,而是通过强力挤压的方式,就能够产生果汁。Doug迅速拿到了四轮融资,公司总值达到了1.18亿美元,结果两位用户无意间发现,广告中宣称需要4吨压力才能挤出液体的果蔬包,只需要稍微用力就能挤出来;
硅谷诈骗法则: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
硅谷一向被视作是精英聚集的创业天堂,骗子们之所以能够在一众高智商人士之间频频得手,离不开一条隐秘的创业文化: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演久成真)。
这原本是一种积极心理学的方法:通过模仿自信和乐观的心态,一个人可以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些品质,和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原则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实现个人行为的变化。
到了硅谷,这条法则有了另外的意义。《坏血》的作者、报道Theranos的华尔街日报记者John Carreyou在他的书中这样解释硅谷的创业文化:“吹嘘你的产品,获取资金,同时掩盖自己的真实进度,寄望于现实最终能赶上你的吹嘘,在科技行业中这种现象仍然得到宽容。”
在硅谷,为了追逐到更加独一无二的“独角兽”、为了制造出下一个“谷歌”、“Facebook”、“苹果”,大多数投资者都会鼓励创业者做出夸张的承诺,毕竟科技总是需要一些想象力的。
况且许多成功的企业已经验证了这条法则的正确性。美国《企业家杂志》曾经采访了10位信奉“Fake it till you make it”的企业家。总结下来,他们往往都很疯狂,会冒出各种各样不可思议的想法并且有勇气去追求它们;他们都很会包装,无论是自身形象还是对外的营销;在执行和管理上他们都选择精简,不会铺张,尽可能最大化地利用资源。
但许多创业者与投资人恰恰忽视了这条法则里最核心的因素:要想获得成功,美好的愿景固然重要,更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去实现它的努力。
不过在Theranos和Nicola两次巨大的滑铁卢之后,创业者与投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信任已经被打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会在投入资金前进行更细致的尽职调查。
对于创业者来说,超越现实的想法固然重要,但成功与骗局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因为谎言得到的一切,也终有还回去的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