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风窗记者 施晶晶 朱秋雨
实习生 林小曼
与所有地震发生时的反应一样,12月18日深夜的甘肃临夏州醒着的居民,第一反应也是跑。
在震中、此次受灾最严重的大河家镇,仓皇跑到室外避险时,有人光着膀子,有人穿着拖鞋。有车的就钻进有暖气的车里,没车的就到空旷的室外生火。在这个被6.2级地震以及数次余震缠绕的惊魂一夜,西北人同时还面临严酷的寒冬。
据中国地震台网披露,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甘肃兰州、定西、临夏和青海西宁、海东等地震感强烈。截至19日中午12时,积石山6.2级地震共记录到306次余震。
12月18日23时59分,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
这是近5年来甘肃省震级最大的一次地震。截至12月19日20时,地震造成了甘肃、青海两地共计127人身亡。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研究员陈会忠向南风窗解释,地震发生在深夜,震源深度浅,又在人口相对稠密的西北农村,这些都加剧了这次地震的破坏力。
但眼下,更重要的是,我国在寒冬应对地震的经历相对较少。活着的人要怎么应对震区的寒冬。四川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教授田兵伟告诉南风窗,地震叠加寒冷低温的环境,会给后续救援、灾后重建带来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地震来了
在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寒潮黄色预警已持续了5天,到了12月18日,天气预报显示,最低气温低于零下10℃。
在这个寒冷的夜里,好些人迟迟没有入睡。
积石山近日气温
23:59,积石山县大河家镇上的一家平价超市还没有关门,店主马大哥正刷着手机打发时间。
距离超市不远,穆羊人烤肉店正热火朝天。店里坐了三十来个来吃宵夜的客人,韩章陆在后厨忙着掌勺炒菜。
一切和往日没有什么不同,直到它被地震打破。
地板猛地震了起来,一阵轰隆声,烤肉店的墙体上惊现一个窟窿,刹那间,韩章陆的眼前黑成一片,停电了,他的大脑陷入一片空白,身体本能地往外跑。
本以为暂时脱险了,回过神来,他又发现店里炒菜的灶台起了火,这才想起自己匆忙跑出来时没顾上关煤气。来不及多想,他又跑回店里,把煤气关上。
韩章陆所在村的情况 受访者供图
另一边,马大哥的手机“啪”地被震到了地上,同一时间,原本稳稳当当的货架猛地摇晃作响,上面的货物“咣咣咣”地往下掉。
他清楚意识到地震了,急着往外跑,但他发现自己根本站不住,像脚步不稳的醉汉一样,“扶着走出去的”。
跑出店铺,马大哥做的第一件事,是用捡回来的手机打电话给家人问安和报平安。回想那几秒,马大哥惊魂未定,他越说越急促,开始打磕巴,“无法用语言表达,太恐怖了”。
韩强是大河家镇一家网咖老板,地震来时,他正躺在家中暖房里玩手机。地震来势汹汹,他只觉得床像疯了一样要把他扔到地上,房门像是被人从外面一阵猛踹,楼像在跳舞一样。
韩强根本来不及反应,后背跌撞在床上爬不起来,他甚至觉得自己“想逃也逃不出去了”。妻儿也从没见过这个场面,两个小孩没哭没闹,怔住了。反应过来之后,他护住妻儿赶紧往外跑。
同一时刻,整个大河家镇、积石山县、临夏州都被惊醒了。
零下10度的夜
阿华是光着脚丫子、穿一个背心跑出来的。和他一起出来的,还有同样光着膀子,从睡梦中被叫醒的儿子。
惊魂未定,每个人都得想办法过夜,最紧要的是御寒。
阿华一家钻进了车里,他们“冷了就开一会暖气,暖点了就熄火,冷了再开一会暖气”,靠着车内断断续续的暖气抵御窗外零下10度的寒风。
倒是韩强,趁着震动停歇后,又返回屋内抓了几件衣服和被子出来御寒。
之后,他把车开了出来,载着一家人往空旷处避难。夜很黑,车灯照见的地方,有多处房屋倒塌,甚至有塌墙把路给拦断了。韩强没法靠自己把路疏通,又怕待得越久,危险越多。
他豁出去了,加大油门,开车直接碾过去。“不管底盘薅了,还是车头前面薅了,上去之后车轮打滑,我全都没管。”韩强只有一个念头:跑,保命要紧。
车摸黑开到了镇上一处空旷的广场,已经过了夜里1点。这里已经停着救援车和应急车辆,陆陆续续聚集到这里的人和车辆也多了起来。
他们当中,有人裹足了大棉袄,有人穿着睡衣、甚至蹬一双拖鞋仓促而来。西北的冬夜极冷,临时发放的物资矿泉水都结了冰。
广场上升起了三四个大火堆,每个火堆围坐二三十个人,御寒取暖。有条件的,就让老人小孩坐在车里,开暖气过夜。
但许多人是零零星星地各自找地生火。
开超市的马大哥联系到附近的朋友,先在他的车里待到了凌晨1点。
马大哥虽衣着完整地裹着冬衣,车里也能防风,却不抗冻,油箱所剩无几,车里的暖气支撑不了太久,附近的加油站也加不到油。
他来到一处羊棚,和弟弟一家人聚在这里,捡些干柴生火,抱团取暖。
马大哥和家人在羊棚里生火过夜 / 受访者提供
半人高的火堆,霹雳吧啦地烧到了天亮,他们一夜未眠。
有个挡风的棚也算得上是个不赖的安置,另一些村民是在露天的田里,靠烧玉米杆取暖等待天亮。
12月19日早晨,太阳出来了,比夜里暖了些,但气温还在零下。
韩章陆家门口的柱子都歪了,老人受到了惊吓。他把床和被子搬到了屋外空地,让老人和孩子们可以稍作休息,而他赶往亲戚家送亡人。他们在村里的玉米地里搭上的小帐篷,暂时安置逝去的乡亲。
韩章陆把床和被子搬到了屋外空地 受访者供图
马大哥还是不敢进屋,房子都有裂缝,只是弄了点开水,暖了暖胃。
至于韩强,他夜里领了方便面,早饭有送来的干粮;水电逐渐恢复,到了中午,就开始有了热粥和牛肉面。
中午,韩强所在的广场上,消防员在搭帐篷。
韩强提供的在安置点广场附近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他跟着消防队探路清障,才发现夜里他经过的地方,旁边有一堵颤颤巍巍的墙,稍有不测,那面墙就有砸到车顶的危险,想想有些后怕。
19日中午,联系到韩强时,他还没法安排震后第二夜,他盼着有个能安心躺下的落脚点,取暖和热饭有保障。
据统计,截至19日16时,650顶帐篷、4080床棉被褥、1604套折叠床、3120件棉大衣、5000双棉鞋、300套火炉等中央和省级应急救灾物资已运至积石山县。
物资仍然有些紧张,能在政府发放的帐篷里避寒、从家里拿电热毯取暖的韩章陆是极其幸运的。帐篷外面,还有村民只能在玉米地上自己搭的长着窟窿的帐篷里再将就一晚。
韩章陆和家人在帐篷里避寒 受访者提供
九年后的“极端”地震
低温寒潮的影响不止对于当地人。12月19日凌晨4时,从兰州出发前往救援的甘肃蓝天救援队(以下简称:甘肃蓝天)抵达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救灾。
他们的第一反应,也是冷。
“高海拔,温度又低,”甘肃蓝天救援中心副主任颜伟向南风窗解释,这样的外部环境,让救援人员开展工作时也格外困难。“天气寒冷,人的工作反应会慢,会容易出事。”
12月19日,甘肃临夏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康吊村二社,消防人员正在救援两名被困人员 图源:新华社
四川大学灾后与重建学院副教授田兵伟也告诉南风窗,地震叠加寒冷低温的环境,会给后续救援带来许多挑战。比如,极端低温会使救援效率下降。为了避免冻伤和其他疾病,救援人员经常要穿着厚重的衣服,这又会限制他们的活动能力,降低救援的效率。
与此同时,极端低温会使救援设备难以使用。许多设备,如发电机和起重机,在低温下可能无法正常工作。
低温环境下,田兵伟说,被困的幸存人员因寒冷而耐受力降低,黄金救援时间也大大缩短。据防灾科技学院副校长郭迅预计,在极端天气下,地震救援的黄金时间会缩短至三分之一。“正常情况下如果是72小时,极端天气情况下就只有24小时。”郭迅表示。
这也是甘肃蓝天抵达震中——大河家镇所体会到的。
颜伟在19日上午表示,目前为止,现场搜救已基本结束。“遇难者遗体基本都被清理出来,现场受伤搜救的人员该找的都找完了。”
因此,他告诉南风窗,接下来的主要任务是安置灾民。12月19日全天,甘肃蓝天在为灾民搭建棉帐篷,以应对深夜的寒冷。
韩强提供的在安置点广场附近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在颜伟的视角里,当地人如今最紧缺的依然是保暖衣物和食品。“许多人的房子毁灭性坍塌,农村的土墙坍塌面积比例约70%-80%;好多村落90%(房屋)不能住人了。”在这个注定不能马上回家的冬季,“缺棉被、缺衣物,好多人裹着个小毯子就跑出来了”。
12月19日上午,“12.19临夏积石山地震社会救援协调机制”联络人透露,目前现场救援力量充足,建议外省市社会救助力量不要自行前往。但目前灾区仍需要物资。紧缺的物资包括发电机、长款棉大衣、安全炉灶燃料、食品、保暖设施、安全防火、女性用品等。
“目前对过冬物资和生活物资需求比较大,需要棉帐篷、清真食品等。而且灾区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如果送食品过来,最好是清真食品。”该联络人表示。
据中国应急管理部下午18时通报,根据地方救灾需要,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在前期已向甘肃灾区调拨9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基础上,向甘肃省增调第三批2.2万件中央救灾物资。其中包括2000顶12m²棉帐篷、5000张折叠床、5000件棉大衣和1万床棉被。
只是,寒冬叠加地震,这在我国历年的地震都属罕见。最近的一次,是在2014年4月的甘肃玉树地震,当时玉树有雨雪天气,人的最低体感温度也到了零下。
面对时隔近10年的寒冷天气下的地震灾害,田兵伟说,“可能的次生灾害主要包括:余震、次生地质灾害以及极端寒冷导致雨雪冰冻、水源冻结等。同时,还需要防范取暖用火不慎带来的火灾、一氧化碳中毒等。”
而寒冷天气还有一个可能被忽略的一面——极端低温会加大心理负面影响。
19日晚,因为帐篷数量不足且优先老人孩子,一些村民只能自己用布搭帐篷
好消息是,中央气象台预计,未来一周,积石山山区以晴或者多云为主,气温将缓慢回升。
(韩章陆和阿华是化名)
文中配图部分来源于受访者,部分来源于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