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军北部战区航空兵某部进行近距空中格斗训练的视频15日在互联网上刷屏,其中,空战全程使用英文交流令人印象深刻。近距离格斗,英文为Dogfight,也可以直译为“狗斗”。有人发出疑问,在“隐形机时代”练空中格斗还有没有意义。军事专家表示,空战交战距离确实越来越远。目前战斗机空战主要从超视距开始,不过近距格斗训练仍然是各国飞行员的必训科目,它对于提高态势感知能力、掌握战斗机性能,提高战斗意识都有重要意义。
飞行员视角格斗+全程英语
从部分画面显示的时间来看,这段视频录制于2016年9月,参与空战训练的是歼-10战斗机,其中一架为双座机,应该是进行同型机空战对抗训练。其中己方呼号为Jaeger1和Jaeger2。“敌”我双机交会后进入“双环空战”。空战中,“敌”机一度进入我机尾后六点钟方向,而最终Jaeger2击落对方飞机一架。
值得关注的是,整个过程中飞行员全程使用英语联系、沟通。在空战格斗中,空中态势复杂,动作节奏非常快,攻击机会稍纵即逝,在这时进行无线电联络协同必然使用自己最熟悉、最简练的语言进行。而视频中无线电沟通全程使用英文,说明飞行员英文表达非常熟练,肯定是经历了大量训练。有分析认为,在训练中使用英文沟通,有助于与国外空军训练时协同配合。近年来,中国空军与国外空军频繁进行联演联训,中巴的“雄鹰”系列、中泰“鹰击”系列联合训练逐步常态化,使用英语更便于双方飞行员直接交流和协同,从某种程度上讲,熟练的专业英语是必需的。另一方面,熟练掌握飞行专业英语也有利于空军飞行员在拦截、驱离靠近我领空或防空识别区的国外军机。
当然,全程使用英语还只是个表象,从视频中使用的英文和这种训练模式来看,这反映出空军飞行员培养训练模式逐步向国外先进空军看齐。
在西方仍是必修科目
实际上,不仅中国空军频繁开展近距格斗训练,这种训练甚至是西方空军战斗机飞行员的必修科目,而且从在飞行学员时就已经开始。
据《环球时报》记者了解,西方国家空军进行的战斗机基本机动(BFM)训练就是最典型的近距离格斗训练,通常会包括防御、进攻、中立三个形式。“防御”训练也就是发起时,对手处于己方战机后方;进攻时,己方战机则位于对方战机后方;中立状态时即双机从迎头状态开始。这种非常清晰地设置基本因素的方法很重要,因为它使评估和研究变得更加容易,进而使这种训练成为一种可以复制的、标准化的空战训练方法。西方空军战斗机飞行员进行这类训练时,从攻击者到防御者的典型训练距离设置为1-3公里,最小距离为300米。从不同的距离开始,使飞行员可以体验不同距离下交战的重点与难点。
总体而言,对西方飞行员,无论是四代机还是三代机飞行员,战斗机基本机动训练都是必修课。当然,西方飞行员也会有专门的中距空战训练、对地打击训练等。更高级的训练是异形机空战训练,会综合运用己方飞机的优势,从中距开始,一直打到视距内。美国F-22战斗机、F-35战斗机飞行员都要进行类似的空战训练。从公开报道看,中国的“金头盔”比武竞赛,实际上也是从中距打到近距,而近距空战的得分所占比例也不低。
超视距空战无法保证完全解决问题
目前包括日本、韩国等国在内的中国周边国家都在计划或已经装备第四代隐形战斗机。在这种背景下,也有人发出质疑,近距离空战格斗在隐形机时代的意义何在。对此,军事专家张学峰15日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即便一些国家装备了隐形战斗机,近距离空战格斗训练对于战斗机飞行员而言也是必修课。一方面,这对于培养作战意识、掌握战机飞行性能、提高态势感知能力都非常重要。另一方面,近距格斗空战短时间内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对三代机而言。
张学峰表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空战的交战距离就一直在拉大。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绝大多数空战是在视距内进行的,航炮击落的飞机数量甚至要比空空导弹多,但随着导弹技术的发展,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趋势。中距离空空导弹成熟后,超视距空战开始成为空战的主要“得分方式”。第三代战斗机之间的空战肯定会首先发生在视距外,但由于电子干扰、机动规避等措施的使用,并不能保证在超视距空战中解决问题。而且早期的中距空空导弹实战条件下的发射距离多在40公里左右,一旦未能命中,很容易发展到视距格斗。
四代机以及中远程空空导弹出现后,交战距离进一步拉大。但近距空战也不会退出历史舞台。第四代隐形飞机对三代机,肯定要力争在视距外解决战斗。因为在这个距离,三代机很难探测到四代隐形机,四代机具有绝对的优势。四代机会尽量避免与三代机进行空战格斗。因为“近距离空战将成为均衡器”,一架带有大离轴角、高机动的红外成像近距空空导弹的三代机,再配以头盔显示器,将大大削弱四代机的优势。
张学峰称,四代机之间的空战主要形态还不好说,因为四代机的雷达能否在视距外有效探测到对方,传统的雷达制导中距空空导弹能否对雷达隐形目标有效实施攻击,都存在一定未知数。如果不能在超视距解决问题,恐怕还要在视距内展开“电话亭内的白刃战”,尽管飞行员可能并不乐于这样做。
(环球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