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太原7月29日电 题:山西分“道”转型蹚新路
新华社记者晏国政、张千千、孙亮全
中科潞安公司的员工在生产车间工作(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位于山西省长治市的中科潞安公司深紫外LED芯片订单明显增多。这项技术,几乎能够通过物理方式杀死所有细菌。
“目前一个芯片售价为3元左右,如果一个产品上装备2万个芯片,价格就是6万元左右。上游芯片的发展还能够带动中下游4倍的封装和20倍的应用。”中科潞安公司副总经理段瑞飞说,三到五年内可形成一个五百亿级的紫外半导体光电产业集群。
中科潞安公司的员工在生产车间工作(7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这一项目由长治市政府、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和大型煤炭企业潞安集团共同打造。传统煤炭企业、地方政府与科研院所“联姻”进军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资源型经济省份山西努力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的缩影。
山西长于煤,兴于煤,而又困于煤。面对资源型经济转型这道时代考题,山西省明确提出,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唯一出路。要打破路径依赖,在产业转型上努力实现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敢于换道领跑。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也是山西转型的“发动机”。山西省坚持把培育创新生态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来抓,不断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的员工在操控宽幅精密带钢箔材的加工设备(7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从0.5毫米到0.02毫米,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总经理王天翔和他的团队,历时700多个日夜,经历了700多次失败。
2016年,这家公司主要生产在市场上没有太大竞争力的0.5毫米不锈钢材料。“必须生产更薄的高端产品。”当年走马上任的王天翔,决定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向0.02毫米这个不锈钢的极限厚度攻关。
太钢不锈钢精密带钢公司员工在展示用手撕开0.02毫米厚的宽幅精密带钢箔材(2019年5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曹阳 摄
经过一次次的试验、试错,克服各种意想不到的难题,王天翔带领团队在2018年初生产出厚度0.02毫米、可以用手撕开的宽幅精密带钢箔材。产品一经问世,就迅速取代进口,也帮助公司收入每年以80%的速度增长。
这家公司所在的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近几年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等科研院校引进20多家国内顶级研究院,鼓励园区企业与各研究院加强合作,并支持企业自身创立研究院。
“通过培育创新生态,打造自主创新体系,转型动能明显增强。”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董良说,示范区内的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太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排名,在一年时间内分别提高68名和10名,并在合成生物新材料、重组人源胶原蛋白技术领域培育出全球领跑企业。
创新需要环境,转型离不开沃土。董良介绍说,示范区先后出台26项支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同时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在园区规划面积扩大3.3倍的情况下,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内设机构缩减40个,领导班子成员缩减26名,事业编制总数减少327名,实现向服务型结构的转变。建立运行“一网通办”“一话通办”机制,企业开办、政策兑现等审批服务事项全部实现网上办理,企业遇到问题只需一个电话就可限时解决。
“这是一个能够让知识分子成长为企业家、实现梦想的地方。”山西锦波生物医药公司董事长杨霞说,从2008年3月离开高校创业,她已经在山西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坚守了12年。
这家公司与复旦大学等科研院校合作,共同研发了重组人源胶原蛋白等国际先进技术,形成了从原料到医疗终端产品及功能性护肤品的全产业链业务体系。“从土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等物质支撑,到宽容失败、推介推广等精神激励,作为一个创新型企业,我们发展壮大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示范区及各级政府的包容与支持。”杨霞说。
“一切为了转型、一切服务转型”。全面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公安便民事项实现“一网通一次办”,整合建设全省统一的12345政务服务热线……山西正在通过改革牵引,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厚植转型土壤。
近几年,5G、工业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让山西煤炭、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跑出改造升级、直道冲刺的“加速度”。“手撕钢”、动车轮轴等“特”“优”产品大量进军国内外市场,不断丰富着山西弯道超车的“杀手锏”。在新材料、信息技术应用创新、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布局的“先手棋”,则让山西萌发了换道领跑的希望。
从“一煤独大”到“八柱擎天”,一个由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和煤炭等传统产业共同构成的多元产业新格局,正在三晋大地上铺展开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