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新闻

名人账号调查:这边“罗翔”在打假,那边“罗翔”在上课,到底谁是真的?

时间:2024-05-15 07:51:23  来源:  作者:李岩

最近,知名法学教授罗翔通过其微信公众号“罗翔说刑法”公开辟谣,表示他一直使用并更新的社交媒体只有“罗翔说刑法”B站号、公众号和喜马拉雅,其他社交媒体早已停更多年。

之所以特别澄清,是因为罗翔发现社交平台有不少账号打着他的名义招摇撞骗,有的冒充助理接受他人案件咨询、收取费用,有的借用他的名义谈人生、谈哲学,甚至谈恋爱;还有不少账号将他的发言移花接木、恶意炒作,给他和相关人士都造成了困扰。

罗翔使用并更新的账号(图源:“罗翔说刑法”公众号)

罗翔使用并更新的账号(图源:“罗翔说刑法”公众号)

这已经不是知名人士第一次打假。莫言、白岩松、靳东等都曾公开表示,网络上有很多账号以及与他们相关的言论并非出自本人。公安部门也披露过多起冒充名人诈骗案例。但是,“假名人”屡禁不止,到底是为什么?

账号多如牛毛,“名人”真假难辨

根据罗翔的声明,他目前使用并更新的社交媒体账号只有3个,其中不包括短视频平台。但记者以“罗翔”为关键词在多家短视频平台检索发现,名称里有“罗翔”的账号还不少,发表过与罗翔相关内容的账号更多,还有账号使用了罗翔说刑法中的虚拟人物“张三”命名。

在这些账号中,有的注明“非罗老师本人”,有的却显示身份已经通过平台认证。这是怎么回事?

在一个通过认证的“罗翔”账号中,记者发现,其内容已许久没有更新,现有的内容为罗翔数年前在某法考培训机构上课的视频。根据该账号的现有信息,无法确定账号所有者是罗翔本人还是他曾上课的培训机构。

业内人士指出,这恰恰暴露出平台在账号管理上的瑕疵。通常,平台对认证账号实行年审制,要求账号所有者每年上传相关证件“验明真身”。该账号数年没有更新内容,而罗翔公开认可的账号又不在该平台,以此推测,该平台的审核机可能存在问题:如果是真账号,罗翔本人已不再使用更新,那么是谁每年递交资质证明?如果不是真账号,又为什么能通过年审?

在另一个罗翔表示使用的社交平台上,以他命名的账号更多。以“罗翔”二字搜索,“罗翔说刑法系列作品”排名第一;在其余专辑中,“罗翔谈人生哲学”“罗翔讲法”“罗翔的人生哲学”“倾听罗翔哲学”“罗翔老师说刑法”等内容靠前。

不过,查看相关内容的账号认证,让人摸不着头脑:“罗翔说刑法系列作品”是一家文化公司的有声图书;“罗翔谈人生哲学”是一个没有认证信息的个人账号;“罗翔老师说刑法”的账号认证是“健康领域主播”……一番查找,记者终于发现,真罗翔在该平台使用的账号名称实际是“刑法学人罗翔”,其余账号均为他人或其他机构,相关内容为二次创作。

某平台上有大量“罗翔”,光看名称,不知道哪个才是“真罗翔”

某平台上有大量“罗翔”,光看名称,不知道哪个才是“真罗翔”

进一步调查显示,在这些社交平台打着“罗翔”旗号的账号并非都在弄虚作假,有的属于正常的二次开发。但对普通网民而言,根据社交平台目前的搜索结果和信息披露方式,找到“真罗翔”不容易,也无法通过认证信息判断相关账号发布的内容是否准确。

二次创作普遍,提防“别有用心”

绝大多数社交平台不禁止二次创作,有的平台更是以二次创作为特色。所以,知名人士的图文资料、视频资料等,是不少二次创作的基础,因为这些内容往往能迅速吸引粉丝,实现流量变现。

在二次创作的作品中,不乏精彩演绎,但也出现了移花接木、断章取义乃至胡编乱造、坑蒙拐骗谋利。记者梳理发现,常见造假往往有两种:一是假冒名人发布“心灵鸡汤”;二是假冒名人实施诈骗。

其中,“心灵鸡汤”利用名人效应,可以获得大量关注,有的通过平台流量分成获得收益,更有甚者借机带货甚至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比如,部分营销盗版书籍或所谓“心理课程”的账号,往往通过虚构不存在的“名人名言”“名人心灵鸡汤”,将书籍和课程捆绑销售。

需要注意的是,在各种假名言中,除了在世的名人被杜撰言论外,鲁迅、张爱玲等逝者也经常被假冒。前几年,为了打击各种“假鲁迅语录”,北京鲁迅博物馆建立了“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方便网友查询“鲁迅说过的话”。

“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方便网友查询“鲁迅说过的话”

“鲁迅博物馆资料查询在线检索系统”方便网友查询“鲁迅说过的话”

部分发布“心灵鸡汤”或者“专业知识”的假名人账号还能成为商品。有知情人士分析,这是“平台流量分成、流量变现”规则下的产物——造假者通过“心灵鸡汤”“专业知识”等“养号”,在积累一定的粉丝后,将假冒名人的账号作为商品兜售。基于平台的统计工具,“养号者”可以掌握粉丝的年龄、地域、偏好等数据,继而为购买者提供准确的账号。至于购买者利用这些账号做什么,“养号者”就不闻不问了。

利用假冒名人账号诈骗恐怕是危害最大的一类,层出不穷的“靳东”堪称典型。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曾披露过一起假冒靳东等名人社交账号诈骗案:9个犯罪嫌疑人运营着数十个冒充靳东等知名人士的社交账号,他们打包购买、下载知名人士的公开视频,利用变声软件伪造声音,诱导被害人与名人建立情感联系,最后以投资、公益、应援、恋爱等理由索要钱款。虽然诈骗手法很粗糙,但大量不熟悉互联网技术的网民深陷其中,在一年多时间里被骗百万元。

强化源头打假,畅通投诉举报

面对被仿冒,名人并非无动于衷。除了此次公开打假的罗翔,白岩松在2021年也公开声明表示自己没有任何微博、微信、公众号;莫言在2022年通过自己的真实账号,打假部分“莫言名言”“莫言名作”;靳东则在2020年、2023年等多次声明,短视频里的账号不是他……

然而,仅靠当事人打假效果有限。检索结果显示,在社交平台,与以上名人相关的账号、内容仍旧多如牛毛,真假难辨。

那么,除了提醒网友提高警惕外,还有什么办法减少造假现象呢?

业内人士指出,关键是源头,社交平台难辞其咎:一是加强账号审查,二是强化内容管理

从账号设立看,平台应当对真名人和假名人账号加以标注,避免误解。

有人问:如果普通人与名人重名,普通人要在或已经在社交平台开设账号,怎么办?

事实上,根据网络安全法和互联网群组信息服务管理规定,平台有责任也有能力解决重名问题。相关法律明确,平台应当确认用户的真实身份,否则不得为其提供相关服务。所以,平台的后台系统掌握用户本名或昵称与名人相同的现象。区分普通人和名人,不是“能不能”的问题,而是平台“做不做”的问题。

在内容管理方面,“二次创作”不是造假的理由。

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明确指出:“不以真实身份信息注册,或者注册与自身真实身份信息不相符的公众账号名称、头像、简介等,和恶意假冒、仿冒或者盗用组织机构及他人公众账号生产发布信息内容,都属于公众账号生产运营者不得有的违规行为。”

换句话说,平台在进行内容治理时,应当着重关注基于名人的身份、图文、视频的二次创作行为,及时叫停那些错误内容。

法律专家还指出,不少仿冒名人的账号还涉嫌违反著作权法、侵害当事人肖像权等;如果仿冒名人营销牟利,又涉嫌侵害消费者权益。以上种种都暴露出假名人账号存在高风险,对平台而言,除了加强管理,也要畅通投诉渠道,方便网民举报,提高处置效率。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中国?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机舱内部画面曝光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大熊猫,美媒:最早今年夏末抵达,“充满期待”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吉利胜黄金         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