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余晖
据《新闻联播》消息,在中国工程院建院3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来贺信。
6月3日上午,中国工程院在京举行“践行工程科技使命 推进科技强国建设”院士座谈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丁薛祥出席会议,宣读习近平贺信并讲话。
几个重点值得一提。
第一,30年。
习近平在贺信中指出:
30年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中国工程院团结凝聚院士和广大工程科技工作者,大力推动工程科技发展,不断攻克科技难关,建设大国工程,铸造国之重器,为推动我国工程科技创新进步、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工程院成立于1994年6月3日,是中国工程科学技术界最高荣誉性、咨询性学术机构,由院士组成,致力于促进工程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
官网显示,中国工程院共有院士961人。
组织院士开展战略咨询研究、为国家决策提供支撑服务是中国工程院的主要职能和中心工作之一,是建设国家工程科技思想库的核心。
在这次座谈会上,丁薛祥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工程院成立30年来,坚决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决策部署,大力推动工程科技发展,汇聚一流创新人才、产出一流科技成果、贡献一流咨询建议、打造一流学术平台,在国家发展进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多位院士现场发言。
画面显示,出席这次座谈会的还有宋健、李晓红、王志军、阴和俊、侯建国。
根据央视画面显示,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和院士代表作了发言。
官网介绍,李晓红,工学博士学位,矿山安全技术专家。第十九届、二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发言的院士代表有卢锡城、郑庆华、刘泽金、周志成、干勇、钟志华、陈志杰等。
他们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
卢锡城是计算机专家,主要从事高性能计算和分布处理领域研究;
郑庆华是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主要从事大数据知识工程研究;
刘泽金是激光技术专家,主要从事强激光及科技战略管理工作;
周志成是卫星总体技术专家,主要从事通信卫星工程、飞行器动力学与控制研究;
干勇是冶金材料专家,主要从事冶金、新材料及现代钢铁流程技术研究;
钟志华是车辆工程专家,主要从事汽车设计与制造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陈志杰是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专家,主要从事空中交通管理系统技术研究与工程实践。
第三,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政知君注意到,这次座谈会,释放了“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信号。
在贺信中,习近平强调,“希望中国工程院在新的起点上,发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作用,弘扬科学家精神,引领工程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国家高端智库职能,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丁薛祥在讲话中也提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他强调,“要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排头兵,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
什么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强调,世界科技强国竞争,比拼的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自觉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也有现实背景。
2023年,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撰文提到,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大国间科技竞争已从领域竞争走向体系对抗,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为主体开展的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科技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
第四,“卡脖子”技术攻关。
在6月3日的座谈会上,丁薛祥还强调:
要当工程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解决好重大工程科技问题,推进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更好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要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排头兵,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加强“卡脖子”技术攻关,力争在重要领域取得更多原创性突破。
要当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排头兵,紧紧围绕具有战略性方向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加强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战略研究,支撑党和国家决策。
政知君注意到,6月1日,李晓红在《求是》杂志发表了题为《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文章。
文章中提到,“我国科技创新内生动力不强、一些高端产业链安全韧性不足、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尚未根本解决。”
文中还提到,加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及市场失灵领域的顶层谋划,统筹科技资源、支持政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以国家的有组织科研提升关键领域竞争力。
“加快制定人工智能等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综合规划,明确体系布局、发展蓝图、重点任务,确保各项政策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