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哈哥
我们的“嫦娥六号”返回器带着月球暗面的“土特产”回来了,并且准确降落在内蒙古四王子旗的着陆场。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次成功,也是一次可喜的进步,而在这次成功的背后,有网友关注到,关于“嫦娥六号”的范围,有一段信息格外值得关注。
(“嫦娥六号”返回器成功着陆)
央视新闻在报道“嫦娥六号”的特别节目中,是这么描述它的返回:“嫦娥六号”在返回地球的时候,是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再入大气层,因此“嫦娥六号”采用了“半弹道跳跃式再入”的方式返回,也就是说,返回器将两次再入大气层。
从官方报道的内容看,“嫦娥六号”的飞行轨迹,带有明显的“水漂弹”飞行特征,而且两次再入大气层,属于“水漂弹”中难度更高的“桑格尔弹道”特征。
(“嫦娥六号”返回器的轨迹让人眼前一亮)
所谓“水漂弹”,就是让飞行器以一定角度切入大气层,并且在大气层表面不断弹起,就像很多网友小时候用扁平的石块打水漂一样,所以被称为“水漂弹”,其中我们耳熟能详的是“钱学森弹道”和“桑格尔弹道”。
“钱学森弹道”是钱学森在上世纪40年代提出的理论,核心是“助推-滑翔”飞行模式,可以让飞行器拥有更远的射程,并且可以调整飞行姿态和预定路线,使得飞行器的踪迹更加难以预测,进而增加弹头的突防性能。
(“钱学森弹道”和“桑格尔弹道”)
目前,我军的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就是以“钱学森弹道”的方式对敌方目标发动攻击;相比之下,“桑格弹道”的难度更大,这是由奥地利工程师赫尔曼·桑格尔在二战后提出的设想;与“钱学森弹道”相比,“桑格尔弹道”最大的区别在于:“桑格尔”弹道多次往返大气层,从而实现更远的射程。
但我们也知道,打水漂的时候,石子在水面弹跳的次数、距离和角度都是不可控的,这为飞行器最终落点的计算带来了挑战;我军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实现了“钱学森弹道”,这已经是相当难能可贵的突破,至于“桑格尔”弹道,此前还从未有过公开的成功案例。
(“东风-17”实现了“钱学森弹道”)
这次“嫦娥六号”返回器以“打水漂”的方式两次再入大气层,明显具备了“桑格尔”弹道的特征,此前“嫦娥五号”也是采用了类似的飞行轨道,也就是说,“嫦娥”系列返回器很可能是全球公开的首批“桑格尔弹道”成功案例;值得注意的是,“嫦娥”系列返回器的气动布局设计是以减速为目的,而且最终成功降落在预定地点,可以说精确度非常高。
这表明我们在航天飞行器的轨道和姿态控制技术,有了相当程度的积累。如果将“嫦娥”返回器换成一款以突防为目的所设计的飞行器,这画面想想就很美;对比一下美国近期最受关注的航天任务,那一路磕磕绊绊、缝缝补补,搞得跟拼老命一样,真就是“人比人、气死人”啊
(中国航天给我们的惊喜越来越多)
我们的航天事业正在稳步前进,总是在不经意间,给我们一些惊喜;对此我们只想说,就让惊喜来得更多、更猛烈些吧,咱们从来不嫌多! 吉诚网,吉e,e传媒,e媒体,e媒网,e网通,自媒体,吉网传媒,吉视传媒,吉诚网,e媒体,e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