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国际新闻

全球沸腾时代已经到来:2050年前的世界已经没救了?

时间:2024-07-11 09:34:49  来源:新华网  作者:李岩

我们正处在地球历史上升温最快的时期。

如果宇宙中有外星人,一直在长久地观察地球人,它们可能会发现,这个星球上的人只致力于做一件事:排放二氧化碳。和平时期,二氧化碳从汽车尾气、空调外机、工厂烟囱里排放出来,战争时期,二氧化碳从坦克、飞机的发动机里,以及弹药爆破的硝烟里制造出来。

二氧化碳使地球变暖,人类活动在短短两百年里让它的温度上升了1.5度。这是史无前例的。我们现在处在地球历史上气温变化最快的时期,可能是古气候变化速度的百倍千倍。

2023年7月,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先生发出警告:“全球变暖时代已经结束,全球沸腾时代已经到来。”

随着全球增温,极端天气发生的频次也越来越高。根据报告,2000-2019年这20年,相对1980-1999这20年,高温事件增加232%,暴雨的事件增加了134%,各种风暴的灾害增加了97%。

我们的世界正在发生巨大变化——

我们可能会在东北遭遇台风;

咖啡豆减产导致咖啡价格飙升;

海龟的性别比例失调,孵化的海龟中出现越来越多的雌性;

极端气候使贫困地区女性的童婚率升高了;

沙特正在把城市修成一条直线,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地下。

我们找到了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的魏科老师。几年来,魏科做了不少科普性质的公共演讲,希望将预警的声音带到公众面前。他提到,很多时候,科学界的心态也比较矛盾,“我们既希望科学有影响,又不希望科学太有影响”。

在《一条》的视频采访中,魏科提到,由于我们在过去已经排放了巨量二氧化碳,无论我们现在做什么,未来30年的升温已成定局。极端天气的频率一定会越来越高,强度会越来越大。2050年-2060年,正是80、90后晚年的开始。80、90后的晚年生活会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他认为,我们现在已经翻过了“气候临界点”。所谓“临界点”指,一旦过了这个点,我们就回不去了。2020年是我们的“气候危机元年”,今年,我们已经来到了气候危机纪元的第五年。

人类在排放二氧化碳时团结一致,但在应对气候变化时,总抱有侥幸心理,指望别人来付出努力。魏科告诉我们,危机迫在眉睫,我们所担心的未来已经到来了,就是现在。

我们现在的选择,只能影响2050年-2100年的世界。如果我们能完成碳中和,将碳排放量降到零或负值,我们还有希望在2100年前,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一个更好的未来。

以下是魏科的讲述:

气候危机纪年

2020年是气候危机元年,今年是气候危机的第五年。这是一个我提出的概念。

全球变暖已经提了将近半个世纪,但气候变化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它是一点点来的。公众总认为气候变化影响的是未来,大家没有紧迫感。有些事要有一个明确的起点,大家才明确地知道到这个阶段了。所以我当时专门提出这个概念,是希望告诉大家,此前我们所担心的未来就是现在。

2020年,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各个国家进入到“气候紧急状态”。与此同时,我们国家双碳战略也是在2020年提出来的。所以我认为,把2020年作为一个起点是可以的。

2020年有几个全球高度关注的事情:澳洲山火,东非蝗灾,俄罗斯北部出现高温38℃,我们国家南方的洪涝也很严重,有很多突破我们以前认知的极端事件,在2020年一下出现了。

2021年,郑州暴雨,2022年,长江干旱,2023年,京津冀暴雨。2024年,我们已经看到了,华南珠江的几个水系发生洪涝,现在已经到长江流域了。气候灾害的极端性确实增强了很多。

极端天气为什么变多了

2023年是全球有观测记录来最暖的一年。今年的前六个月,也是有观测记录以来的最暖的六个月。

从去年6月到今年6月,这13个月的平均温度已经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1.6℃左右。2050年全球升温大概会在1.5℃-2℃,过去13个月可以被视作2050年的一个预演,它是叠加了厄尔尼诺现象,到了2050年,再叠加一个厄尔尼诺,那就不是1.6℃了。

升温1.5℃-2℃,对普通人来说是什么概念?以上海为例,假如全球升温2℃,上海夏季40℃以上的天数将会增加5-10倍。假如上海有连续35-70天都是40℃以上,你和你的家人该怎么活动?

去年这个时候,北京一个导游在颐和园因为热射病去世。还有老人在家里没开空调,因为太热死掉了。

网友经常开玩笑,说现在长江流域处在“大火收汁”阶段。6月中旬到7月上旬,长江流域属于梅雨期,阴雨特别多。雨停之后就直接进入到干旱高温阶段,开始大火收汁。这个收汁阶段会一直持续到8月中下旬。从现在算,南方地区可能还面临至少40天的高温天气。

“收汁”这个词,除了温度高,后期还有可能因为过于高温,导致某些区域出现干旱。你很难想象有些地方现在在抗洪,过了一个多月弄不好就在抗旱。

升温会造成一系列连锁反应,一般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

有一个效应叫“干更干,湿更湿”,这个理论已经至少有20年的认知了。温度越高,空气中就可以容纳更多的水汽,就像毛巾可以吸纳更多的水。干的时候,空气能够容纳更多的水汽,它更难达到饱和。而一旦下雨,雨就下得更大,暴雨更强。

对于中国、尤其南部地区来说,以后很可能的一个趋势是:雨下得更多,但雨日更少。比如以前可能连着下一个月的连阴雨,属于比较缠绵的那种雨。现在可能30天的雨全都下在20天了,20天都是暴雨。雨的集中度更强,雨强更大,就很容易导致洪涝。

今年的洪涝在很多地区是创了纪录的,4月份广东的降雨是历史上降水最多的。前几天山东临沂暴雨,累积的降水量大概比往年多了95%。湖南平江洪水的最高水位超过了1954年,超过了当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洪灾。

灾害不光跟暴雨有关系,也跟管理有关系,跟堤坝、管道的维护这些都有关系。这两天洞庭湖的决堤,广东梅大高速公路的塌方,都是强降水引起的次生灾害,长时间的降水浸泡堤坝,一定会引起基础设施的破坏,这些都是每年需要去维护的。

另一个影响是,全球变暖会让环流变得更不稳定。前段时间江西出现了强对流天气,大风能把人从楼里刮出来。今年夏天北京也出现了多场雷暴天气。

前面说升温会使大气里的水汽含量增多,但凡有水汽凝结,就会有能量释放。这种能量非常大,我之前在一次直播里做了一个估算,如果一平方公里下25毫米的雨,就相当于一个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25毫米的雨不算大,我们一天下50毫米、100毫米、200毫米都有。

只不过原子弹是瞬间的,它的破坏力非常大。(大气里的能量)是在很大的范围之内,慢慢地释放。如果这里面的能量集中起来,可能就会产生非常强大的风浪,稍微一多,就会多一个原子弹出来。

随着热带区域的扩展,台风活动的边界会越来越靠北,比如像东北就会开始有台风了。2020年半个月之内,有三个台风直接到了哈尔滨,这在历史上基本没有出现过。台风走得越来越慢也跟全球变暖有一定的关系,台风在一个地区的影响时间会越长,影响的程度会更大。

海平面上升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到2050年,海平面上升的幅度很可能会超过17厘米。它对大城市的影响可能不会那么夸张。我们的大城市海拔最低的是天津,在4米左右。但海平面上升后,你要考虑的是当极端天气事件出现时,涨水的幅度会变得更大。低洼地带涨水的幅度,动辄达到一两米以上,风暴潮会变得更强烈。

未来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其实大家已经展望了一些。像“旱涝急转”;低概率、高影响的事件会越来越多,比如一天下了一年的降水量;还有复合灾害,好几种灾害了同时发生,应对起来的难度就比以前的难度大得多了,有时是干旱加上蝗灾,有时是干旱加上山火燃烧,有时是洪涝加上瘟疫。一场暴雨,结果引起洪涝,蔓延之地又导致了其他瘟疫,前段时间江西的血吸虫就是这样。

蝴蝶效应

气候变化会改变病毒分布的区域。前几年我们国家部分区域爆发了鼠疫,鼠疫病毒来自干旱地区的啮齿类动物,随着干旱地区扩张,这类病毒也会扩张。

全球变暖导致冻土融化,由于冻土的高稳定度,你不知道远古有什么样的病毒能冻在里面。我们人类适应了现在的病毒和细菌,但300万年前的病毒,我们现在不见得能够很好地应对,你已经不具有对它们的抵抗力了。

冻土上建的基础设施,房子、公路、铁路会变得不稳定,房子可能会塌,在俄罗斯、美国阿拉斯加都有很多报道。我们的青藏铁路也一样有这个风险。我们不得不采取一些措施,用各种方法把冻土里的热量释放出来,让冻土保持冻住的状态。

气候变化还影响生物,对鸟类、鱼类都有影响。我专门写了一本书(《当世界变得不一样》)来讲这些。2020年非洲的博泽瓦纳有300多头大象死了,也是因为当地干旱,大象喝水的池塘里蓝藻爆发,致使大象死亡。

海龟的性别与孵化时的温度有关,全球升温后,你有可能一片沙滩孵化出来的海龟90%都是雌性,长此以往,这个物种会有灭绝的风险。当然,这个风险需要比较长时间才能体现出来。

北美的山火燃烧之后,很多候鸟被迫提前迁徙。因为迁徙提前,它们身体的脂肪量没有攒够,在飞的过程中又吸入了大多的烟雾,死了十万多只。

有研究发现,鸟类的形态也会发生变化,鸟的体型会变得越来越小,翅膀会变得更长。候鸟按照几万年稳定的节律迁徙,但植物、虫子却过季了。影响最严重的是候鸟的繁殖,它们生育的数量大幅度减少,生下来的幼鸟很难成活。

学界认为受人类活动影响,现在已经处于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全球变暖很明显会加速这个过程。

在人类世界,农业是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严重的领域,不管是旱灾还是洪灾,对它的影响都特别大,总体是非常负面的。也有人说气候变化是有助于农业的,温度升高了,高寒的地区会更适合发展农业,比如俄罗斯能种地了。但农业能不能发展不光和气温有关,水也很重要,北部地区往往还是比较干旱,你要综合来考虑。

极端天气导致农作物减产,又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再影响到到期货市场、投资机构,以及消费者对商品的获得性。这个影响会通过产业链延伸得很长很长。比如咖啡豆的产地之一越南遭遇极端高温天气,致使咖啡作物枯萎,罗布斯塔咖啡价格一度攀升至45年来的最高水平。而星巴克在北美销量首次下降,而且幅度巨大。可可豆连续三年减产,导致巧克力价格飙升。

更大的可能性在于它会加剧地区冲突。因为农业减产,有些地方跨境的难民、气候难民的数量会越来越多,它导致了地区的紧张和冲突,甚至会产生一些战争。

我们(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有时会和保险公司保持一些交流。保险公司的产品越来越依赖于对未来的预估。像农业巨灾险,台风巨灾险,都要估计极端天气发生的频率。他们有他们的商业模型,会把我们计算的温度、降水之类的数据,转化成为产品值多少钱。

不过我们的思路不太一样,现有的保险产品主要是根据历史数据算,比如过去30年或者50年,这个地方发生了多少次灾害。但历史数据和现在的数据,和未来的数据,差别可能会非常大。现在破记录的事件越来越多,如果你只依据历史数据来做你的商业分析,可能未必可行。

很多人不会把风险看得那么远。他只会考虑到目前的市场是什么样的,未来的几天、几个月是什么样的,最多看到一两年。有风险意识的人,可能会给自己的资产加一些与气候变化相关的保险。像郑州721大暴雨,几十万辆车受损,前一段时间北京大风,有的车就被压了。这些都已经可以直接影响到我们身边。

从投资或者经营的角度,这些风险必须慢慢被考量进来。以前你建一个餐厅,考虑到正常营业、赚钱就行了,现在你可能要考虑安全的级别。比如郑州这样的暴雨下到你的城市,你所在的区域能不能扛得住?如果你建了一个地产,业主把车停在车库里面,车库被淹了,到时候算谁的?

你的建筑,它通风、降温的效率怎么样?如果未来每天都是40℃以上,你能不能给里面所有的商户、公司提供必要的保护?你的电力系统是不是足够稳定?一般温度越高的时候,它对电力的需求越大,这时候我们电网的不稳定的风险会更大,更容易跳闸。到了冬天,如果遇到极端寒潮和冻雨,电线杆和电线上的冰可以直接把电线杆挂断。你得把这些气候的因子,都考虑到你的经营里面去。

气候对人的情绪也有影响。一般高温的时候,室内就比较燥热一些,也会出现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柳叶刀》有一个报告,讲气候变化对健康的影响。气温波动,极端天气的波动跟身体健康是耦合在一起的,有时天气波动,你的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接着影响到了心理,身心都会比较疲惫。

气候灾害还会影响到性别平等,科学界有这个研究方向。很多贫穷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当极端天气发生之后,童婚率会大幅度增加,女孩子在9岁到15岁之间结婚的概率大幅度增加。很多家庭会把将女儿嫁出去作为一种应对灾害的方式,一方面减少家庭的口粮支出,另外一方面把她嫁出去会获得一笔彩礼。但这很明显就会影响到女性权益。极端天气可能会让我们现有的社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

未来世界

现在沙特在建一个未来的“直线城”,耗资五千亿美金。这个城市是一条直线,长170公里高500米,它是分层的,人住在地下,上面是交通。凡是住在这条线上的人,就把所有的交通都全都解决了,到哪去都是坐这条线。人住在地下,可以免受外面环境变化的影响。它们认为,这样的城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会更加具有韧性。

未来往地下住的人可能会越来越多,真的有这种可能。30年的时间很长,你想想30年前我们中国什么样,你再看看30年后之后我们现在什么样,30年时间我们可以做很多事情。

当然也不见得一直住在地下,至少可能白天的工作的时间在地下,到了早晚凉快的时候,可能会来地面来活动。其实我们现在的办公楼跟地下有什么区别?

我们还可能会产生一种生活方式,就是地域迁徙。上海、杭州呆不住了,夏天我可以去青海或者北方那些自带空调的城市。未来可能很多工作也不要求人在现场,如果交通变得更便利的话,从上海到青海可能只需要半天时间。

全球的各个研究中心都在建立模型预测未来的走向。我们对未来的预估,最大的不确定性就来自,从现在到未来的这段时间里,我们会采取什么措施。

我们会模拟不同的情境,低碳(社会)是什么样的,高碳(社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公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一个协调不怎么公平的社会是什么样的。

一个协调公平的社会是指,发展中国家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高科技得到了公平的应用,各个利益方都得到照顾。

图注:五条曲线分别代表了五种发展模式。最下面一条:我们此刻已经达到碳中和。中间三条:我们在未来不同时刻达到碳中和。最上面一条: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任其发展。最上面的图表,显示的是五种发展模式下的全球升温。

图注:五条曲线分别代表了五种发展模式。最下面一条:我们此刻已经达到碳中和。中间三条:我们在未来不同时刻达到碳中和。最上面一条: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任其发展。最上面的图表,显示的是五种发展模式下的全球升温。

不管高碳低碳,至少2050-2060年之前,全球升温的趋势已经基本确定了,一定会达到1.5℃以上,2050年前已经“没救了”,这是由之前的碳排放量来决定的。2050年-2060年,正是80、90后晚年的开始,这一代人的晚年生活会面临比较严峻的挑战。

我们现在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措施,影响的是2050年到2100年这段时间的走向。

如果我们现在就完成碳中和,我们的走向就是最底下这条曲线。但这是不可能的,我们还远远没有碳达峰。目前的情况,不仅最底下这条没实现,底下第二条也没实现。最理想的状态怕是中间的黄色曲线,它是目前奋斗的目标。

但实际情况是,我们可能在按照最上面那条在走。如果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做,全球升温会在2050年达到2℃,并在2100年奔着4℃去。

网上会有一些视频,描绘未来的图景,比如大规模停电会变成常态,夜晚会充满救护车的声音,会有更高的早产率。

我们会尽量避免这样的描述方式,我们会比较谨慎地看待未来是什么样的。很多对未来的判断是基于现在的状况,比如基于一些非洲国家现在的电力模式、生产力方式、社会组织形式是什么样的。

但你很难预期和判断30年后,你不能拿90年代我们国家的样子来推测我们现在对于灾害的应对的能力。社会是特别复杂的,它不是说其他都不动,等着你改变。

各个国家比较明智的做法是提高应对能力。你的基础设施、管理水平,这些提高了才能够减少损失。你得把新规则明确好了,以后大家更新换代的时候都改成什么样。随着一批批(旧系统)老化了,退出了,再通行的就是新标准。像现在我们可以关停一些落后的火电厂,寿命到了我们不再延续它,不再扩建,我们去开更多的太阳能、风能的发电厂。通过这些,你就可以一点点(把旧的)替换掉。

过去五十年一事无成

过去这么多年了,全球关于气候变化政策的进展,我个人觉得几乎是一事无成。

美国作为世界最强的国家,它在气候政策上来回地反复(两次退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合作),它在投资等政策的引导性上有很大的问题。

目前,全球碳排放最大的增加量其实来自我们中国,我们现在的总排放量远远把其他国家各个都甩在了身后。之前我们会说,我们历史上没怎么排,但我们现在要把历史上的算起来,总量也不算小了。

这就是全球变暖这件事情困难之处,全球这么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很难协调一致。

一个非常具有迷惑性的观点认为,地球历史上有各种气候变化,有些气候变化的幅度远超今日,在地球绝大多数历史中,全球温度都远高于现在。以前会变暖,现在也会变暖,这是地球的正常现象。

我觉得这个观点是非常拎不清的,他混淆了时间和空间——到底是多长的时间发生了多大的变化?在地球古气候变化最快、最极端的一段时期,大约50000000年前,地球温度在3000-20000年里升高4~7℃。而现在升温的速度可能是当时的几百倍甚至上千倍以上。1970-2010年之间,升温的速度大概是每十年增加0.18℃,现在,升温速度已经到了每十年会增加0.3℃左右。

古气候变化和现在的全球气候变化,最根本的差别就是现在升温的速度和幅度非常快,可以称为史无前例。

一般到这了我会做一个比喻,这两种速度相当于讨论人活100岁会死,和人活两周会死。前者是自然的,大家也不会太担心,不会产生行为上的异常,后者大家的行为方式可能马上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2000年的时候,诺奖得主保罗·克鲁岑先生提出了一个概念,叫“人类世”,指人类的活动超过了自然的活动。这个概念在大气物理研究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还没有得到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的最终确认。我个人认为,科学的认知是滞后于事情本身的发展的,我们现在已经妥妥地处在“人类世”。

应对全球变暖的国际行动,最重要的是两个国际协议,一个是京都议定书,另一个就是巴黎协定。京都议定书已经过期了,目前全球所有国家都在巴黎协定里面。这个协定的主要内容就是所有国家采取措施实现碳中和。这是目前唯一的一个希望,其他的都没有太大的可能性。

气候的心理学是这样的:如果你采取行动,全球都在获利,全球如果采取行动,你也在获利。按照这种心理,大家都希望让别人来做这件事情,我得到好处就行了,我不想付出努力。它会放大人的、整个社会、整个群体的自私自利的心理。

目前阶段对于公众而言,首先要从科学上认识这件事情,知道它不是一个寻常事件,它是极端事件。实际上它已经给我们带来很多严重的影响:很多人热射病死亡,山洪导致很多人死亡,经济损失动辄以千亿计。很多人的生计,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更多的人对这些事情无动于衷,只要不影响个人,大家都是无动于衷的,就和我们每天世界上发生的其他很多事情一样。

我们还能做什么

气候是一个整体,人能做的改造是有限的。

之前我在演讲里分享过一个例子,如果我给青藏高原或者喜马拉雅山炸开一个大口子,把水汽放进去,能不能改变大西北的干旱?能不能就让大西北变成鱼米之乡了?我们做了一些数值模拟,结论是这个口子的南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降水可能增多,但北部地区降水反而减少,总之达不到你希望的那种效果。

我们可以做任何实验,我们还可以给帕米尔高原开口子,可以给伊犁河谷开口子,我们也可以把美国抹掉,把印度抹掉。它们的影响都比较局地,因为气候现象的形成和全球的环流,全球的海陆分布,太阳直射的位置有关系,人类很难影响到。撼山容易,撼整个大气环流难。

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气候工程,用工程的方式来应对气候变化,一些人认为这可以成为应对全球变暖的plan B计划。但这些方案绝大多数的副作用比它的正作用还要大。

有一个想法叫做“平流层的气溶胶注入”,其实就是模拟火山喷发。火山喷发的第二年,全球的温度一般会有所降低,这是因为火山把硫酸盐气溶胶喷到了头顶的平流层,就像一把阳伞,挡住了入射的太阳辐射。很多人就想,我们能不能人为地制造硫酸盐气溶胶呢?比如说我把一个火电厂的烟囱,架10公里以上,一直架到平流层。

可这并不能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你可能遮挡了太阳辐射,问题是一旦停下,全球变暖的二氧化碳还在,升温还是很严重。而且以后天上就没有星星了,我们头顶的云层以上永远还会有一层云。我们的臭氧层可能发生破坏,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的量会非常大。这些副作用是我们承受不起的。

还有一个想法是往海里施铁肥,让海里的浮游植物生长,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问题是,这些浮游植物死亡之后,可能会引起海洋里缺氧,造成一些生态恶性事件。而且可能碳变不成沉积物,在海里转了一圈之后,通过循环又返回大气了。

我们也一直在种树,问题是,需要种多少树才能起到作用?国际上有人认为大概需要一万亿棵树,实际上,哪怕一万亿棵树,也不足以吸收现有的碳排放量。

你还需要一块中国国土这么大的面积。你上哪去找这么一块面积?这必然会侵占农业或者城市用地。你还可能把一些的树种到本来不该种树的地方,比如临近沙漠的地方,或者北方的森林。那个地方本来都是积雪,现在全变成树,地表的颜色改变,很有可能会让地面吸收更多太阳辐射。这都是一个问题引起另外一个问题,最终会抵消掉很多原来的设想。

还有一些想法停留在科幻状态,比如把海水雾化到空气中,海水中的盐会进入大气中,通过大气循环把盐带到高层,让云变得更亮,反射太阳光。还有在太空中弄无数面大镜子,把太阳光反射出去。能不能实现呢?不好说,很大可能是实现不了。

所以,人类能做的效率最高的、最理想的、最几乎没有副作用的改造,就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碳中和。

国家政策当然是最主要的。我们个人能做的,主要还是作为消费者去影响生产者的行为。如果大家都选择低碳的产品,也许可以影响到整个生产的工艺、生产的流程、消费的模式、消费的形态。
吉诚网吉ee传媒e媒体e媒网e网通自媒体吉网传媒吉视传媒吉诚网e媒体e传媒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中国?
军事警惕:美军基地合围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921”地震发生25年后的最大规模地震
台气象部门:花莲地震是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轰炸机飞行,机舱内部画面曝光
普京乘坐图-160M战略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大熊猫,美媒:最早今年夏末抵达,“充满期待”
美国将迎来新一对中国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吉利胜黄金         诚信赢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