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奥卡姆剃刀】
最近传闻中美两军在菲律宾北部海域开展电子战,吕宋岛北部大面积断网,GPS也没了信号,12个小时后美军败退。
在台湾名嘴的讨论和香港媒体的报道中,这场电子战场面被描述得非常热闹。
传闻称一架美国P-8A巡逻机在南海投下了不明物,中国海警发现后打捞了上来,发现是一部声纳信标。
传闻到这里还是合理的,因为早在2010年之前,美军就依托第一岛链在东海和黄海布设声纳信标、磁异感应器、深水探测器。目的是当我海军舰艇一出动,美军就能发现并掌握行踪,并建立我舰艇的水下声纹库,用于将来作战时的先敌识别。
为了破解美国这一行径,我国也是发挥了“人民战争”的优势,沿海省份武装部给渔民发了通知,高价收购美舰在公海投放的设备,于是就出现了渔船在公海跟着美舰跑,投一个捞一个的奇景。
但接下来,就有点“想象丰富”了:
EA-18G电子战机视觉中国
传闻称美国军方出动了先进的EA-18G“咆哮者”电子战机和RC-135战略侦察机。作为回应,中国方面则部署了运-9电子战机和815A型电子侦察舰,同时得到了山东舰的有力支援。中美在南海展开了长达近12小时的电子战,中方不仅成功掌控了南海的电磁优势,还导致吕宋岛北部的GPS信号完全中断,通讯和雷达等设施也纷纷出现了严重故障。
听起来有鼻子有眼的,两个大国的军队对抗,造成了第三国大面积断网和GPS没信号,这肯定是个爆炸性的全球大新闻啊,但截止目前,尚未发现一家大媒体有过报道。
台湾和香港的说法都是“据菲媒报道”,但没有指出是哪家菲媒,也没有人引用具体的报道。境外社交网站也没有吕宋岛大面积断网的讨论。到此,基本可以判定这就是个假消息。
而一些网友之所以相信这个传闻,主要原因是对电子战的不了解,并有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所谓电子战,也叫电子对抗或电子斗争,是指敌对双方各自使用电子技术设备器材所进行的电磁斗争。
自由空间的点源电磁辐射,能量密度会随着距离的平方倍而衰减,如果再有一些阻碍,衰减速率可能是立方倍。所以,干扰的效果更取决于距离而不是功率,远距离的电磁干扰并不现实。
现在军用无线通信装备普遍采用了扩频/跳频技术和抗干扰编码,使得对信号的压制性干扰越来越难以奏效,更何况机载干扰设备的功率就不可能做大。
我见识过大部头的微波武器,发射持续时间只有50纳秒,可以击毁百米外的集成电路,但这么短的发射时间,居然需要充电15分钟,所消耗的能量惊人。
Leonidas 高功率移动微波武器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
如果将发射持续时间提升到5秒,就成为了传说中可以秒飞机的“死光”,但甭说发射器件能否造出来,就算造出来了,能量就得提升上亿倍,在当前的技术阶段绝无可能。
电磁波是以能量场的形式出现的,对武器装备的钢筋铁骨没啥作用,只会作用于接收电磁波能量的天线,而且天线前段普遍有AGC(自动增益控制)装置,可以对超过阈值的大信号进行阻断。
所以说,即使遇到大功率干扰,可能会阻断正常通信,但并不会烧毁设备,“通讯和雷达等设施也纷纷出现了严重故障”的说法不属实。
更可况,对方通讯和雷达设施是否出现严重故障,我方又如何获知呢?
非战争期间的电子战,基本原则是尽量隐藏自身信号,努力探测对方信号。
可在外行人的想象中,电子战好比是六脉神剑对抗一阳指,你“嗖”地出一剑,我“唰”地还一指,拼命地发功。
要做到令吕宋岛大面积断网,应该从核心网和光纤骨干网入手。信号干扰的有效距离也有十公里左右,而传闻中的电子战距离吕宋岛300多公里,距离实在是太远了,干扰基站无线信号绝无可能。
还有,干扰GPS信号也是局部性的,不可能大面积施效。
这场所谓的电子战,不仅与事实不符,而且原理也不成立。
从战争发展史看,电子战追求的目标从来不是大范围对相关地区展开“全频带阻塞干扰”,而是一定功率下的针对性精确而快速地打击。
例如海湾战争开战前,美军就部署了包括RC-135以及EP-3C等侦察机进行对于伊拉克雷达和通讯设施信号进行前期信息搜集,在战时派遣包括EF-111A、EA-6B、F-4G等飞机执行电子对抗以及反辐射攻击任务。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AI技术的升级,电子战的对抗也越来越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针对各国雷达通讯系统越来越多的采用包括多频率捷变等多种电子对抗措施,提高生存力的手段。
歼十六D战机视觉中国
电子战能力跟国力和科技实力强相关,自我国科技快速发展和新时代军改以来,我军电子战能力突飞猛进,已经有了长足进步,电子战水平正在快速追上乃至部分超越美军,中美两军在电子战能力上正在快速接近。
中国国力和军力快速成长,已经完全有能力保卫领土领海的安全,有能力保卫正当的海洋权益。对此,我们完全可以放平心态,意淫不能强国,实事求是才是最大的自信。 吉诚网,吉e,e传媒,e媒体,e媒网,e网通,自媒体,吉网传媒,吉视传媒,吉诚网,e媒体,e传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