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9日晚间,莫斯科新奥加廖沃的总统官邸里,迎来了一位久违的客人:印度总理莫迪。
之所以说久违,因为在2019年后的五年里,莫迪都没有访问过俄罗斯,印俄关系曾经很紧密,但莫迪连续五年没有到访,不得不让外界产生疑问,两国关系是否出现了裂痕?
特别是俄乌开战后的2022年9月上合组织撒马尔罕峰会上,莫迪委婉地批评了普京,于是一时间,有关“印俄关系生变”的说法,不绝于耳。
西方,尤其是美国,便加紧了拉拢印度的步伐,又是给糖,又是给枣。
为了巩固印俄关系,2024年3月,普京向莫迪发出了访问邀请,莫迪犹豫了好几个月,终于在7月正式成行,而且是他第三个任期开始后的首访。
按照外交惯例,首访对象是最受重视的,莫迪此举给足了普京面子,值得注意的是,莫迪的访问时间是7月8日和9日,而北约峰会的时间是9日到11日。
也就是说,两者的时间存在重叠,莫迪的访问,多少有点给美国上眼药的意思。
当7月8日晚间,莫迪出现在新奥加廖沃的总统官邸门前时,普京长舒了一口气,他紧紧握住莫迪的手,两人当晚相谈甚欢,为期两天的访问,达成了双边货币合作机制、推进经贸等一系列成果。
印俄关系的下滑态势,被止住了。有人欢,就一定有人愁。
美国驻印度大使加塞蒂表示:“我尊重印度的战略自主。不过在冲突时期,不存在战略自主的说法。”
印度的战略自主只是水面上的原因,水面下潜藏着的,是美印两国一系列的明争暗斗。
壹
2023年6月20日-24日,莫迪访问美国,美国直接给了莫迪极高的待遇,有多高呢?
首先是以国事访问的待遇接待莫迪。
国事访问是元首才能享受的,而印度名义上的元首是总统,作为总理的莫迪,理论上不能享受“国事访问”的待遇,总理在外交上的接待规格,通常是“应邀访问”。
但美国为了拉拢莫迪,还是给了。
其次,是安排莫迪在美国国会发表演讲。
外国元首在美国国会演讲这个待遇,通常只有美国的亲密盟友才能得到,印度并不是美国的亲密盟友,以前从来没有得到过。
但他这次却得到了,可见面子给足了。
最重要的是,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声明的内容涵盖了半导体、造船、航空航天、教育、生物医药、军工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合作,许多都不是虚的,是真材实料的合作,力度在印美关系历史上前所未有。
之所以拜登会如此重视莫迪,除了联合对付中国外,也和大环境有关。
2023年6月,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无疑是乌军的扎波罗热反攻,反攻的成败将决定历史走向,所以印度是必须拉拢的,无论是多给一点银子,还是多给一点面子,都值得。
按理说,接下来印美双方的关系会更上一层楼,合作会更加密切。但事实恰恰相反,从2024年起,美国和印度的关系,竟然出现了不小的降温。
最明显的就是,2024年1月,拜登宣布不会出席印度的“共和国日”活动,理由是大选年,竞选活动繁多,没空。
每年的1月26日,是印度的“共和国日”,相当于我们的国庆节,印度传统上会邀请他国元首来观看阅兵,并进行外交活动,法国好几任总统都出席过。
对于2024年的“共和国日”,印度准备很充足,准备邀请拜登、岸田文雄还有澳大利亚总理一起来,顺便把四国峰会(QUAD)给办了。
结果拜登不去,其他国家元首觉得去了也没啥用,自然四国峰会就没开成。
然而,拜登不去真的是因为竞选事务繁忙吗?当然不是,区区两场竞选活动,怎么可能比四国峰会更重要,怎么可能比拉拢印度更重要。
这就是随便找的借口。
更扎心的是,美国一边放印度的鸽子,一边拉了一个新群--“美日菲澳”,也就是新四国机制。
今年5月,美日菲澳的国防部长在夏威夷举行会议,标志着新四国机制的初步成型。
不是有一个四国机制了吗,干嘛又拉一个,如果菲律宾想进群的话,那把四国机制扩编成五国,不就完了吗,理论上没必要另建新群。
毕竟建新群的工作量,比老群加个人要麻烦多了。
而且另建新群意味着要投入新的资源,老的“四国机制”会被弱化,印度会一定程度上被边缘化。这些事情,都不利于美国拉拢印度,更像是美国在敲打印度。
其实这一切的背后,是源于2023年下半年发生的两件事。
贰
第一件事,是2023年9月9日到10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G20峰会。
对于这次峰会,莫迪不可谓不上心,不光要在全国举办200多场与G20有关的会议,还专门拨了上百亿卢比的预算,在新德里搞清洁,多达30万贫民窟的人被赶走。
那些赶不走的,就用东西挡住,防止外宾们看到。
美国也对这次峰会期待很高,因为2022年在印尼举行的G20峰会,联合声明里对俄罗斯进行了不点名批评,被西方视为重大胜利。
于是在2023年的新德里G20峰会上,自然要再接再厉,把不点名批评变成“点名批评”,3个月前莫迪访问美国时,美国给了那么多,为的就是今天。
只要在联合声明里点名批评,就等于印度纳了投名状。
为了让莫迪同意,美国又给了两颗甜枣,一是再次发表《印美联合声明》,内容和3个月前的那一份大同小异,意思是放心吧老仙,我不会食言,说给你的一定给。
二是启动了“印欧经济走廊”项目。
“印欧经济走廊”就是从孟买,到阿联酋和沙特,再到希腊南部的一条商路。
印度商品要卖到欧洲,要么走红海,要么走好望角,如果这个项目能成,就可以直通欧洲,对印度经济大有帮助。
给了这么多,印度总该给点回报吧?
然而事实是,莫迪的表现令美国大失所望。他始终不同意批评俄罗斯,事后发表的联合声明里,别说点名批评,连不点名批评都没有。
措辞的严厉程度,明显不如2022年的G20联合声明,声明发出后,俄罗斯就松了一口气。
但拜登就不爽了,合着花了那么多钱没用是吧,所以G20的最后一场会议拜登也不参加了,直接去了越南。
第二件事,是2023年12月,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对俄罗斯进行了访问,普京、拉夫罗夫和工贸部长曼图罗夫先后接见了苏杰生。
在苏杰生访俄前的整个2023年,除了拉夫罗夫因出席G20而到访印度外,印俄双方再无别的高层互访。
苏杰生的到来,表明印度在看到乌军没有获胜希望后,试图重新巩固印俄关系,双方的合作内容里有一条“启动国际南北运输走廊”。
“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从印度西部的孟买出发,经海上进入伊朗,再进入高加索到达俄罗斯,再进入欧洲,旨在加强印度和俄罗斯以及欧洲的联系。
有点印度版“一带一路”的意思。
看地图就会发现,“国际南北运输走廊”有个必经之地——伊朗的恰巴哈尔港。
没有伊朗的支持,线路必然失败,这就决定了印度必须和伊朗搞好关系。
今年5月13日,伊朗与印度签署了为期10年的恰巴哈尔港合作协议,印度将向港口投资3.7亿美元,推动“国际南北运输走廊”的落地。
要知道,莫迪政府在新一轮巴以冲突中的立场,是站以色列的,“印欧经济走廊”计划,理论上就能加强印度与以色列的利益联系。
但这边却又是和伊朗加强联系,又是和俄罗斯加强联系,试问美国会怎么想?
合着投名状你是一个都不纳,好处还全都要呗。
站在美国的立场,“印欧经济走廊”和“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你只能二选一。
可是站在莫迪的立场,扎波罗热反攻都失败了,俄罗斯不会输,我继续两头捞好处不香吗,干嘛非要站队。而且说实在的,美国给得实在太少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
2023年6月的《美印联合声明》虽然字数很多,但大部分合作内容要么是意向性的,要么是长期性。
短期内能让印度受益的,只有美光在印度投资4.85亿美元、美国允许军舰在印度维修、通用电气在印度生产(实际上是组装)F-414涡扇发动机等区区几项。
这些东西的确是真金白银,不过别忘了,印度的体量很大,胃口也就很大。光凭这几个项目就想让印度纳投名状,站到俄罗斯对立面?
普京可是我的挚爱亲朋,手足兄弟呀,得加钱。
那么,拜登加钱了吗?
2023年6月的《印美联合声明》,和2023年9月的联合声明,还有2024年6月沙利文访印后发表的那一份,三者的内容基本大同小异。
相比第一份,后面两份的确增加了一些东西,只是不多。换句话说,加钱了,但没加多少。这也是今年7月,莫迪要访问俄罗斯,修复两国关系的原因。
既然不愿意加钱,那就来点刺激的。
只不过,美国不愿意加钱,不光是印度坚持战略自主,还有着深层次的顾虑。
叁
如果要在一个人身上砸大钱,你至少得确保他是自己人,国际政治同理,要在另一个国家身上砸大钱,你得确保这个国家是自己阵营的,是受控制的。
不然你会觉得,这钱得打水漂。
而要把一个国家纳入自己的阵营,要受自己的控制,说穿了就是搞渗透,培养“代理人”,再把这些“代理人”扶持上去,就放心多了。
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总要求各国对它单方面开放,因为开放了才方便渗透,不开放的,渗透起来难,想培养代理人难上加难。
只有当它渗透进来了,培养了足够数量的代理人,才会对你放心,才会向你打开更多市场,输送更多资源。某种程度上,这就是我们和美国数十年交往的缩影。
虽然知道有很大的负面作用,但为了发展经济,保持不脱钩,又不能撕破脸,唯一的办法,就是将这种渗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同样的,如果印度想让美国加钱,想让美国全面开放市场,那么允许美国渗透,允许美国在自己内部培养代理人,就是必须的。
可印度偏偏不允许。
我在《大选成绩不佳,莫迪面临困境?》一文中说过,莫迪在教育上要推行“去英语化”,推行本土语言教学,等于要逐步离开英语世界,对于美国的渗透是严重不利的。
但莫迪的措施并不止于此。还有两项打击西方渗透的政策,国内鲜有提及,却十分重要。
莫迪2014年上台后,在他的不断推动下,印度多数邦都通过了《反皈依法》,法案的内容很简单,其他宗教的教徒可以皈依印度教,而印度教徒不准皈依其他宗教。
外界对《反皈依法》的看法,往往认为是打击穆斯林的,殊不知,基督教也是打击对象。
比如2023年5月,发生在曼尼普尔邦的族群冲突,就是信仰印度教的梅泰人,收拾信基督的库基人,事件造成数百人死亡,数万人逃离家园。
长期以来,印度人民党在曼尼普尔邦的策略,就是拉拢人口占多数的梅泰族,打击占少数的库基族和那加族。
所以冲突发生后,莫迪只说了几句不咸不淡的话,实际上是在鼓励梅泰人,你们再给力一点。
而基督教向来是西方,尤其是美国在世界各地渗透的先锋,想成为美国代理人,想得到美国的信任和支持,受洗入教是基本的投名状。
最典型的就是老蒋。
老蒋当年娶宋美龄,除了看中宋家有钱,也看中宋家是美国代理人,而宋家是基督徒,还是当时基督教会的金主,所以老蒋要娶宋美龄,宋家提出的硬性条件,就是抛弃佛祖,改信耶稣。
老蒋在权衡利弊后,选择了同意。
不仅仅是老蒋,今天美国在华代理人许多都是基督徒,这一切并非偶然,而莫迪打击基督教的政策,严重不利于美国的渗透。
十年来,在莫迪的重拳下,基督教在印度明显式微,以国会议员为例,以前印度国会通常有一两个基督徒议员,而当今的印度国会,已没有一名基督徒议员。
除了基督教,莫迪打击的另一个重点,就是NGO。
我们知道,西方拿NGO这玩意来渗透是常态,对印度也是如此,印度大概有2.5万个NGO接受西方的捐助,莫迪早就看他们不爽了。
上台后不久,莫迪就将臭名昭彰的NGO“福特基金会”拉进了黑名单,“福特基金会”大家很熟悉了,一个和CIA有着密切联系的NGO。
经常是哪里有颜革,哪里就有“福特基金会”的身影,比如今年7月,肯尼亚发生了大规模的骚乱,要求总统鲁托下台,鲁托直接点名了“福特基金会”煽动暴乱。
这么重要的白手套被拉黑,美国肯定不满,但这只是开胃菜,疫情后,莫迪端上了主菜。
2020年1月,印度政府修订了《外国捐助注册法》(简称:FCRA),修订内容如下:
(1)接受境外资助的NGO,必须先注册,才能运作;
(2)必须在印度政府指定的银行开户,以便政府监管流水;
(3)一个NGO的钱和物资,不能送给另一个NGO,只能自己用;
(4)行政支出不得大于总支出的20%。
第一条和第四条其实影响不大,关键是二、三条,简直是要了一众西方NGO的命,要是流水让印度政府知道了,还怎么干黑活?
2022年,有六千多个NGO未能达标,马上被印度政府终止了运营资格,有意思的是,这些被终止资格的NGO不少都和基督教有联系。
比如“乐施会”的印度分部,账户上还有6500万,愣是被印度政府给冻结了,拿不出来。
教育上“去英语化”、宗教上打击基督徒,还要严格限制西方NGO的渗透,说明莫迪领导下的印度政府,不愿意向美国开放意识形态,不接受渗透。
这样一来,美国就难以在印度内部,培养足够的利益代理人,无法把印度纳入控制之下,那就只能给些小钱了,大钱是不会给的。
因为这种情况下,就算给了大钱,大概率也是打水漂。
肆
如果懂王回来,印美关系会不会有变化呢?
懂王不在乎意识形态,也不在乎印度和俄罗斯的关系,这对印美关系而言是个积极因素。
但有两点是无法回避的,一是懂王要让工业回流,而印度希望得到产业转移,利益明显冲突;
二是“国际南北运输走廊”不会停,印度和伊朗关系的加强,难免引起美国不满。
国际博弈是非常复杂的,很多时候不存在绝对的谁倒向谁,即使是美国的盟友,和美国的矛盾也是一箩筐,更别说印度这种了。
对手从来不是铁板一块,有的是可以利用的矛盾。同时,印度这种复杂的存在,对全世界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
说得直白点,印度提供了一个案例:当美国为了办事而拉拢你,还真给你好处的话,你最好永远不要办成这个事,甚至要加大力度,做他不想看见的事。
现在有一个趋势就是全球右翼化,全球民族主义化,这未必是好事,却也未必是坏事。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在全球博弈中,大家越来越考虑自己的本国利益优先了。
这种情况下,不管有没有这个实力,很多国家的自我意识都会空前高涨,印度就是典型。这种国家不会轻易服从任何人,哪怕是美国。
这种更强调本国利益的做法,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操作空间,只要我们出牌得当,所谓的“印太战略”,就没那么容易成功。 吉诚网,吉e,e传媒,e媒体,e媒网,e网通,自媒体,吉网传媒,吉视传媒,吉诚网,e媒体,e传媒 |